[實用新型]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621109075.4 | 申請日: | 2016-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200100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陳錦興;林鐘城;王啟超;彭亮;付凌武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市東升壓鑄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2D17/22 | 分類號: | B22D17/22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華南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44215 | 代理人: | 王建平 |
| 地址: | 523770 廣東省東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制品 改良 排氣 結構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
背景技術
產品為相對較小零件,通常指小于50mm3體積的產品,產品需求量較大,為了提高壓鑄產量,提升效率,需要采用一模多穴的模具結構進行生產,通常壓鑄的產品還需要對產品的表面進行加工,需要確保產品在成型過程中無氣孔出現,否則加工后容易將氣孔暴露出來,并影響產品的結構,通常這種產品加工尺寸公差控制在0.05mm范圍之內,按照常規開渣包排氣,排氣及鑄料容易滯粘于模具型腔,模具粘料后對產品厚度的公差具有較大影響,同時易于產生砂孔和氣孔等。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本模具有結構簡單、排氣性能和鑄料流入冷料井更加順暢,從而提高壓鑄成型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包括上模板、嵌設于上模板的上模芯、下模板、嵌設于下模板的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設置有澆注流道,以及沿澆注流道依次布設的多個型腔,所述型腔的填充末端依次連接有斜導槽、冷料井和排氣槽。
優選的,所述排氣槽延伸至上模板與下模板的合模位之間,且所述排氣槽的入口截面大于出口截面。
優選的,所述冷料井的深度為2~2.5mm。
優選的,所述澆注流道的進入端截面大于尾端截面。
優選的,所述下模板還設置有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包括依次連通的輸入水道、冷卻水道和輸出水道,所述冷卻水道位于澆注流道的下方。
優選的,所述多個型腔包括設置于澆注流道前段的大尺寸成型腔和設置于澆注流道后段的小尺寸成型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包括上模板、嵌設于上模板的上模芯、下模板、嵌設于下模板的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設置有澆注流道,以及沿澆注流道依次布設的多個型腔,所述型腔的填充末端依次連接有斜導槽、冷料井和排氣槽;本模具在壓鑄時,模流前端的低溫料從斜導槽中可以順暢的進入冷料井中,從而避免冷料和氣體滯留于型腔中,從冷料井溢出的鑄料和氣體可以再進入到排氣槽中,氣體從排氣槽中排出上模板與下模板之間,少量溢出的冷料即滯留于排氣槽中,可以方便的一次脫模,這種排氣結構不但較好的解決了排氣問題,而且還更好的解決了冷料滯留于型腔的問題,成型的制品質量好,無氣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模具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型腔剖視圖。
圖3為圖2的A部放大圖。
圖4為本用實新型的模具排位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上模板--1,上模芯--11,下模板--2,下模芯--21,澆注流道--3,型腔--31,斜導槽--41,冷料井--42,排氣槽--43,冷卻通道--5,輸入水道--51,冷卻水道--52,輸出水道--5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4,一種制品的改良排氣結構的模具,包括上模板1、嵌設于上模板1的上模芯11、下模板2、嵌設于下模板2的下模芯21;所述下模芯21設置有澆注流道3,以及沿澆注流道3依次布設的多個型腔31,所述型腔31的填充末端依次連接有斜導槽41、冷料井42和排氣槽43;本模具在壓鑄時,模流前端的低溫料從斜導槽41中可以順暢的進入冷料井42中,從而避免冷料和氣體滯留于型腔31中,從冷料井42溢出的鑄料和氣體可以再進入到排氣槽43中,氣體從排氣槽43中排出上模板1與下模板2之間,少量溢出的冷料即滯留于排氣槽43中,可以方便的一次脫模,這種排氣結構不但較好的解決了排氣問題,而且還更好的解決了冷料滯留于型腔31的問題,成型的制品質量好,無氣孔。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排氣槽43延伸至上模板1與下模板2的合模位之間,且所述排氣槽43的入口截面大于出口截面。將排氣槽43設置不同截面大小的形狀,可以避免冷料從排氣槽43飛出的情況,同時,又可使冷料成型逐漸變薄易于脫出。
經過試驗發現,將所述冷料井42的深度設置為2~2.5mm。可以使50~30mm3體積的產品得到較好的填充。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澆注流道3的進入端截面大于尾端截面。將澆注流道3的尾端設置為較少的截面,可以提高模流在進入澆注流道3的后端時壓力,有利于成型壓力的均衡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市東升壓鑄模具有限公司,未經東莞市東升壓鑄模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110907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防止滑塊后移的壓鑄模具
- 下一篇:MTC終端小區重選控制方法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