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21104204.0 | 申請日: | 2016-10-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579051U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4 |
| 發明(設計)人: | 謝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順通泡沫包裝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4/34 | 分類號: | B29C44/34;B29C35/16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專利事務所35213 | 代理人: | 方傳榜 |
| 地址: | 354500 福建省***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泡沫 模具 冷卻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卻設備,尤其是指一種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
背景技術
泡沫塑料是以樹脂為原料制成的內部含有無數微小泡孔的塑料制品。現代技術幾乎能把所有熱固性和熱塑性樹脂加工成泡沫塑料。目前,主要的泡沫塑料品種有聚氨脂、聚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脲醛等。泡沫塑料具有密度低、導熱系數低、吸濕性低、回彈性好、絕熱和吸音隔音等特點,因此,在建筑上廣泛用作隔音材料,在制冷方面廣泛用作絕熱材料,在儀器儀表、家用電器和工藝晶等方面廣泛用作防震防潮的包裝材料,在水面作業時常用作漂浮材料。
泡沫塑料的成型工藝主要是將原料注入泡沫模具之后,再把泡沫模具放進蒸箱通人蒸汽加熱,模具內的預發泡顆粒受熱軟化和膨脹就互相熔結在一起,之后從蒸箱內取出模具,冷卻脫模后即可得到泡沫塑料制件。
現有的手工操作泡沫模具從蒸箱取出后的冷卻方式,大多是將泡沫模具置于冷卻槽內,通過循環水進行冷卻,冷卻槽中有泡沫模具時,循環水正常流動,水泵水壓正常,但在泡沫模具進入蒸箱加熱時生產時,循環水要停止流動,如此便會導致水泵處在高負荷狀態,容易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使得水泵易損壞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包括一用于放置泡沫模具的冷卻槽以及一水槽,所述冷卻槽與水槽之間連通有第一水管與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上裝設有一輸液方向為從水槽流向冷卻槽的水泵以及一位于與該冷卻槽連接處的閥門,所述第一水管上還連通有一回流管,并且該回流管與所述水槽連通,所述回流管上裝設有一泄壓閥。
進一步的,所述閥門為電動閥。
進一步的,所述冷卻槽外側裝設有一與所述電動閥電路連接的控制盒。
進一步的,所述冷卻槽內裝設有一紅外感應裝置,所述紅外感應裝置與所述控制盒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回流管具有一進水端與一出水端,所述進水端位于所述閥門與水泵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回流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水槽側壁上,并且該出水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水槽內的液面高度。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通過在第一水管上設置裝設有泄壓閥的回流管,使得當冷卻槽中沒有泡沫模具,閥門關閉時,第一水管中的水流能夠進入回流管,進而流入水槽內,有效避免出現水泵由于高負荷運轉而受損的情況。
2、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紅外感應裝置,使得當其感應到泡沫模具進入冷卻槽中時,能通過控制盒自動控制電動閥打開,使水在冷卻槽與水槽之間循環流動;當感應到泡沫模具離開冷卻槽時,又能通過控制盒自動控制電動閥關閉,使水停止流動,通過實現自動化,即提高了方便性,又降低了能源的浪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泡沫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所述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所述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所述防漏層的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圖3、圖4和圖5。一種泡沫模具的冷卻設備,包括一用于放置泡沫模具1的冷卻槽2以及一水槽3,冷卻槽2與水槽3之間連通有第一水管4與第二水管5。第一水管4上裝設有一輸液方向為從水槽流向冷卻槽的水泵41以及一位于與該冷卻槽3連接處的閥門42;第一水管4上還連通有一回流管6,并且該回流管6與水槽3連通;回流管6上裝設有一泄壓閥61。通過在第一水管4上設置裝設有泄壓閥61的回流管6,使得當冷卻槽2中沒有泡沫模具1,閥門42關閉時,第一水管4中的水流能夠進入回流管6,進而流入水槽3內,有效避免出現水泵41由于高負荷運轉而受損的情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順通泡沫包裝制品有限公司,未經福建省順通泡沫包裝制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110420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