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觸摸顯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21103306.0 | 申請日: | 2016-10-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2927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30 |
| 發明(設計)人: | 石永超;陸志峰;黃梅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G06F3/044;G06F21/32;G06Q20/4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南昌***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觸摸 顯示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觸摸顯示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壓力感應功能的觸摸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指紋識別技術迅速在手機、IPAD類電子產品中得以應用。目前的指紋識別技術大多是通過在將電子產品中設置指紋識別模塊來實現的。通常是在保護蓋板非可視區設置一個孔,然后在該孔內設置封膠或者機械支撐結構,最后將指紋識別模組設置于該支撐結構上完成組裝。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觸摸顯示裝置10包括保護蓋板11,支撐結構14以及中框15,各層依次層疊設置;在保護蓋板11中設置有孔12。觸摸顯示裝置還包括有指紋識別模13組,且設置與所述孔12中。所述保護蓋板11包括顯示區和非顯示區,孔12設置在非顯示區。所述指紋識別模組13設置在該孔12中,指紋識別模組13正下方設置有支撐結構14。所以保護蓋板11,指紋識別模組13和中框15各層依次層疊設置。
然而,由于該支撐結構14是封膠或者機械結構,因此所述指紋識別模塊13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如下技術問題:例如封膠需要管控溢膠的范圍,以防止后續整機組裝過程中受到影響,同時在膠水的選擇也需要考量多個因素,比如壽命和粘性等,因此生產良率比較低,增加成本。另外,現有技術中的指紋識別模塊的功能僅限于開機鎖屏或者移動支付,功能比較單一。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具有不需要封膠或機械支撐結構的指紋識別模組,同時指紋識別模組具有多種功能的觸摸顯示裝置。
一種觸摸顯示裝置,包括保護蓋板,指紋識別模組、中框以及設置在保護蓋板上的孔,所述觸摸顯示裝置還包括微型壓力感應元件,所述微型壓力感應元件位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和中框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中,所述微型壓力感應元件包括第一層,粘接層和第二層,各層從上至下依次層疊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中,所述第一層包括第一基底,第一電極層,第一壓力感應層,各層從上至下依次層疊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中,所述的第二層包括第二壓力感應層,第二電極層和第二基底,各層從上至下依次層疊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壓力感應層和第二壓力感應層為壓阻材料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基底層和第二基底層為PET或者PC薄膜。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為銀、銅等金屬。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觸摸感應單元和顯示模組。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顯示模組為TFT液晶顯示模組或者IPS液晶顯示模組或者OLED顯示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中框為金屬中框或者塑料中框。
上述觸摸顯示裝置通過在指紋識別模組的正下方設置有微型壓力感應元件,可以避免使用封膠和機械結構作為支撐結構來支撐指紋識別模塊,提高組裝良率;同時通過按壓指紋識別模塊后不僅可以開機鎖屏和移動支付,還增加了更多的其他功能,例如簡單的壓力感應功能等。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觸摸顯示裝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摸顯示裝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摸顯示裝置中的微型壓力感應元件層疊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摸顯示裝置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觸摸顯示裝置可以作為手機、平板電腦等類型的具有觸摸交互形式的顯示終端。
如圖2所示,觸摸顯示裝置20包括保護蓋板21,孔22,指紋識別模組23,微型壓力感應元件24以及中框25。所述保護蓋板21包括顯示區和非顯示區,所述孔22設置在非顯示區,可以為盲孔或者通孔,依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所述指紋識別模組23設置在孔22中,指紋識別模組23正下方設置有微型壓力感應元件24。所以保護蓋板21,指紋識別模組23,微型壓力感應元件24和中框25各層依次層疊設置。在該觸摸顯示裝置20中的指紋識別模組中直接用微型壓力感應元件24代替現有技術中的封膠或者機械結構作為支撐結構14,不需要管控封膠溢膠的范圍,也不需要在膠水的選擇時考慮膠水壽命和粘性等多個因素,可以提高后續整機組裝的良率,降低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110330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