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生態浮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971312.1 | 申請日: | 2016-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328211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4 |
| 發明(設計)人: | 于田田;孫百寧;李博;劉燁;范長喜;高彥波;高聲遠;佟鎮;鄭冬宇;曹大偉;徐志;王影;李遠帆 | 申請(專利權)人: | 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宣言律師事務所11509 | 代理人: | 趙建剛 |
| 地址: | 100124 北京市朝***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態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生態環境工程領域、水污染治理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蘆葦-火山巖復合基質的可沉降的生態浮島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日益提高,隨之城市人口顯著增加,導致市政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當污水排放速率大于自然水體凈化速率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時,則會引起河道的水體污染,進而破壞水生態平衡,由此嚴重影響城市河道生態功能的發揮和市容的整潔、美觀。
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體資源,減少水體污染物的排放,一些城市使用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后的污水回補河道作為景觀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再生水未經深度處理,形成氮、磷污染較嚴重,景觀水的總氮濃度可達20mg/L、總磷濃度為3mg/L左右,約為地表V類水質標準值的十倍。若用于回補景觀河道的水體不采取必要措施進行二次凈化,極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因此,大幅削減再生水中氮和磷已成為目前再生水回用河道生態治理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利用附生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態浮島技術可成為原位凈化處理再生水回用河道水體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態浮島的工作機理是:通過浮島上的水生植物的強大根系吸收水體中氮、磷等物質,吸收后的氮、磷等物質可成為植物體的組成部分或通過代謝、礦化作用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根系可釋放出降解有機物的分泌物,促進水體凈化。水生植物豐富的根系可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作為生物膜載體以提高凈化效率;某些水生植物可以分泌抑制藻類生長的化學物質,水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對富集水體重金屬具有吸收、吸附、降解等綜合作用,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美化環境,為河道創造景觀效果。
目前,生態浮島多以漂浮在水面上設計,較少有根據植物特性進行豎向位置變化的設計。公告號為CN202272773U、公告號為CN201777934U和公告號為CN201999795U的專利中,均采用在水底固定打樁,通過連接于固定樁的拉線來調節浮床體在水下的位置。這種水位調節方式加大了現場浮床體安裝時的施工難度,增加成本,而且若水位變化頻繁則難以實現浮床體位置隨水位的及時調節,對于以后的維護也帶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根據水位和生物量變化下沉和上浮的生態浮島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生態浮島裝置包括:一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浮島體,兩個以上所述浮島體之間連接;所述浮島體包括一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漂浮載體,兩個以上所述漂浮載體之間連接;所述漂浮載體包括浮板、浮籃和浮筒,所述浮板和浮筒相互連接,漂浮在水面上,能夠隨著水位和重力的變化而下沉和上浮,所述浮籃固定在所述浮板上,所述浮籃自頂部向下凹陷形成種植腔和濾料腔,所述種植腔內種植水生植物,所述濾料腔內裝填生態填料。
優選地,所述浮板包括插孔和連接孔,各個所述浮板通過連接孔連接,所述浮籃置于所述插孔中,所述浮籃的上口徑大于所述插孔的直徑。
優選地,所述浮籃為倒置圓臺結構,所述濾料腔位于浮籃底部,所述種植腔位于浮籃上部,所述種植腔的壁上開設有若干條孔道,所述濾料腔的壁為網狀結構。
優選地,所述浮筒的材質為高分子量高密度合成材料,四角設有連接環,所述浮筒通過所述連接環連接在所述浮板上,所述浮筒之間通過所述連接環連接。
優選地,所述浮板和浮筒的浮力大于浮籃重量及所述種植腔內水生植物在環境中的最大生物量和所述濾料腔內生態填料的重量之和。
優選地,所述生態浮島裝置還包括圍設在所述浮島體四周的框架。
優選地,所述框架和所述浮籃均由活性炭制作而成。
優選地,所述種植腔內種植蘆葦,所述濾料腔內填置火山巖濾料。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生態浮島裝置,能夠根據水位和重力的變化而下沉和上浮,浮島裝置由浮島體自由連接組成,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調整浮力裝置的總浮力,采用蘆葦和火山巖復合基質,在水質凈化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生態浮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浮島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浮板和浮筒的連接示意圖;
圖4是連接錨連接平面圖。
其中,1:漂浮載體;2:浮板;3、浮籃;4、浮筒;5、連接環;6、連接錨;7、孔道;8、插孔;9、連接孔;10、種植腔;11、濾料腔;12、螺絲;13、螺絲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經嶺南新科生態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97131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