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具有卸荷槽或導油槽的外嚙合齒輪油泵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20970983.6 | 申請日: | 2016-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159005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璧川;單凱凌;袁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紅宇精密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C2/18 | 分類號: | F04C2/18;F04C15/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大學專利中心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 地址: | 402760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卸荷槽 油槽 嚙合 齒輪 油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泵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卸荷槽或導油槽的外嚙合齒輪油泵。
背景技術
目前車用自動變速箱油泵中的油槽設計沒有成熟的理論基礎,根據(jù)經(jīng)驗,外嚙合油泵油道的設計主要由轉子外徑及油泵整體形狀決定,油槽分為高壓腔和低壓腔,高壓腔與出油口油道聯(lián)通,低壓腔與入油口油道聯(lián)通,高壓腔負責泄油,泄油過度越平穩(wěn),油泵零件所受沖擊越小,而低壓腔負責充油,充油效率越高,高轉速時就不會出現(xiàn)吸空現(xiàn)象。當前很多油泵在高轉速時出現(xiàn)吸空,造成氣蝕等現(xiàn)象,導致油泵性能下降。
通常高壓腔設計有卸荷槽,且設計在油槽底部與轉子端面接觸的地方,但有些外嚙合油泵的存在薄板等結構,常規(guī)泄油槽不能平衡高壓腔油壓對側壁的壓力。
通常當轉子從吸油腔進入困油區(qū)后,吸油結束,高轉速時沒等吸油完全已經(jīng)進入困油區(qū),導致充油效率低。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容易出現(xiàn)空吸現(xiàn)象,導致油泵充油效率低,以及常規(guī)泄油槽不能平衡高壓腔油壓對側壁的壓力,油泵的薄板結構容易變形,導致齒輪被卡的問題。
為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具有卸荷槽或導油槽的外嚙合齒輪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端蓋、泵體和泵蓋,以及兩個相互嚙合的油泵轉子。所述泵體的兩側分別用端蓋和泵蓋來封閉。所述端蓋、泵體和泵蓋共同構成一個腔體。所述的兩個相互嚙合的油泵轉子包括主動輪和從動輪。
所述端蓋面向泵蓋的表面為油泵轉子安裝面。所述油泵轉子安裝面被泵體的內邊緣圍繞。
所述油泵轉子安裝面上具有主動輪的安裝孔Ⅰ和從動輪的安裝孔Ⅱ。安裝孔Ⅰ和安裝孔Ⅱ的連線記為線段A。
所述油泵轉子安裝面加工有出油槽和吸油槽。所述吸油槽位于線段A面向吸油口的一側。所述出油槽位于線段A面向出油口的一側。所述出油槽和吸油槽之間為平面。所述吸油槽、內邊緣和平面具有兩個交界部,其中,靠近主動輪的交界部記為交界部Ⅰ,遠離主動輪的交界部記為交界部Ⅱ。
所述吸油槽的側壁開有一個向平面內部延伸的導油槽Ⅰ。所述導油槽Ⅰ位于安裝孔Ⅰ與交界部Ⅰ之間。所述吸油槽的側壁開有一個向平面內部延伸的導油槽Ⅱ。所述導油槽Ⅱ位于安裝孔Ⅱ與交界部Ⅱ之間。
所述導油槽Ⅰ的起點為交界部Ⅰ,所述導油槽Ⅰ向主動輪的逆時針方向延伸。所述導油槽Ⅱ的起點為交界部Ⅱ,所述導油槽Ⅱ向從動輪的順時針方延伸。所述導油槽Ⅰ和導油槽Ⅱ延伸的終點為導油槽Ⅰ和導油槽Ⅱ的結尾。
所述線段A的垂直平分線記為直線B。
所述出油槽的拐角處存在一段弧形薄壁,所述薄壁位于平面和出油槽的交界線上,所述薄壁上開有卸荷槽Ⅱ,靠近直線B的一端為卸荷槽Ⅱ的起點,遠離直線B的一端為卸荷槽Ⅱ的結尾。
所述泵體上開有卸荷槽Ⅰ,所述卸荷槽Ⅰ與卸荷槽Ⅱ關于直線B對稱,靠近直線B的一端為卸荷槽Ⅰ的起點,遠離直線B的一端為卸荷槽Ⅰ的結尾。
進一步,所述卸荷槽Ⅰ和卸荷槽Ⅱ均為圓弧形,所述卸荷槽Ⅱ的結尾與線段A成夾角X1,所述夾角X1的范圍為100°~110°,所述卸荷槽Ⅰ的結尾與線段A成夾角X2,所述夾角X2的范圍為100°~110°,所述卸荷槽Ⅰ和卸荷槽Ⅱ結尾以半徑Rx為軌跡倒圓角,Rx的范圍為2.5mm~3mm。
進一步,所述導油槽Ⅰ和導油槽Ⅱ的槽深由起點到結尾是逐漸變淺的,所述導油槽Ⅰ和導油槽Ⅱ的槽寬由起點到結尾是逐漸變窄的。
進一步,所述導油槽Ⅰ的結尾處與線段A成夾角R1,所述導油槽Ⅱ的結尾處與線段A成夾角R2,所述夾角R1和R2的范圍為100°~140°,所述導油槽Ⅰ的起點和結尾與安裝孔Ⅰ的兩條連線形成夾角R22,所述導油槽Ⅱ的起點和結尾與安裝孔Ⅱ的兩條連線形成夾角R11,所述夾角R11和R22的范圍為18°~25°,所述導油槽Ⅰ和導油槽Ⅱ結尾處圓角半徑Rx和Ry為1mm~1.5mm。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實用新型將卸荷槽設計在受壓部分的對面,即在側壁上挖泄油槽來均衡壓力,避免結構因壓力過大而變形。本實用新型還在吸油槽增加了導油槽,使得轉子在進入困油區(qū)后仍有一段充油時間,提高了充油效率,避免了吸空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卸荷槽的設計示意圖;
圖4為導油槽的設計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紅宇精密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未經(jīng)重慶紅宇精密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97098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數(shù)據(jù)顯示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螺桿泵采油裝置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F04C 旋轉活塞或擺動活塞的液體變容式機械
F04C2-00 旋轉活塞式機械或泵
F04C2-02 .弧形嚙合式的,即各配合元件具有圓弧形傳送運動,每個元件都具有相同數(shù)目的齒或齒的等同物
F04C2-08 .相互嚙合式,即帶有與齒輪機構相似的配合構件的嚙合
F04C2-22 .內軸式,與其配合元件在相互嚙合處具有同方向的運動,或其中的1個配合元件是固定的,內部元件比外部元件有更多的齒或齒的等同物
F04C2-24 .反向嚙合式的,即配合元件在相互嚙合處的運動方向相反
F04C2-30 .具有F04C2/02,F(xiàn)04C2/08,F(xiàn)04C 2/22,F(xiàn)04C 2/24各組中兩組或多組所包含的特征,或具有包含在這些組中的一個組的特征,并且配合元件之間具有其他形式的運動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