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脫硫除塵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932915.0 | 申請日: | 2016-08-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1389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03 |
| 發明(設計)人: | 周燁;葛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78 | 分類號: | B01D53/78;B01D53/50;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200 | 代理人: | 余長江 |
| 地址: | 518035 廣東省深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硫 除塵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燃煤煙氣治理,具體涉及一種脫硫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國家環境保護部于2011年頒布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提高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標準。標準中規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新建燃煤鍋爐尾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限值為100mg/Nm3,重點區域排放限值為50mg/Nm3。重點區域包括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重點城市共47個。
2013年之后,隨著霧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越來越受到重視,各地環保部門紛紛對燃煤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做出了更嚴格的限值,在一些重點地區,要求的排放限值甚至低于50mg/Nm3。2014年9月12日,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了新建煤電機組的節能目標:全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時;東部地區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中部地區新建機組原則上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鼓勵西部地區新建機組接近或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燃煤機組的污染物排放限制為:二氧化硫35mg/m3,氮氧化物濃度小于50mg/Nm3,煙塵濃度小于5mg/Nm3。經過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目前二氧化硫的超低排放已經不存在技術難題,目前很多技術都可以達到。現在超低排放的技術難題在于如何最經濟性的實現細顆粒物粉塵的超低排放。
一般來說,現有超低排放除塵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采用臥式或立式的濕式靜電除塵器,布置在脫硫吸收塔的上部或尾部煙道內;一類是吸收塔內裝的高效除霧器或管束式除霧器。
濕式靜電除塵器在我國早期的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中有過很多的案例,具備效率高、運行穩定等優點,同時也具有以下缺點:(1)占地面積大,荷載較大,布置較困難。濕式靜電除塵器一般體積很大,布置在吸收塔上部的時候會占用很大的空間,對很多空間緊張的改造項目不利。同時因為濕式靜電除塵器的荷載一般數百噸到上千噸,對吸收塔及支架的地基基礎影響很大,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地基加固等措施,客觀的影響了工程進度,增加了工程實施的難度;(2)電耗大,運營成本較高。濕式靜電除塵器的電耗較高,不利于電廠整體的節能降耗;(3)水耗較大。濕式靜電除塵器需要大量的工藝水去沖洗集塵極,從而產生大量廢水,不符合節能減排的政策需求。
綜上,濕式電除塵器在設計合理并正常運行情況下可以滿足細顆粒物的超低排放要求,但是存在造價高昂、安裝荷載大(往往數百噸到上千噸)、產生酸性廢水量大等缺點,不符合目前電力系統節能降耗的整體技術路線。
管束式除霧器和高效除霧器等也有過很多案例,缺點在于:(1)對于小顆粒物的去除效果不佳;(2)在低負荷情況下的去除效果不佳;(3)容易堵塞,而一旦發生堵塞,則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造成出口含塵量急劇增加,嚴重的甚至引起石膏雨等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以上已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脫硫除塵裝置,旨在解決以下技術問題:不增加額外的大的設備,解決超低排放高效除塵的問題,不引起新的電耗和水耗;針對低于15μm的小顆粒微塵,著重解決小顆粒物的去除難題;提供全負荷解決方案,除塵效率不受電廠運行負荷影響。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脫硫除塵裝置,包括:
沿一煙氣流向依次布置的一第一層除霧器、一第二層除霧器及一第三層除霧器;
一換熱冷凝單元,設置于第一層除霧器與第二層除霧器之間;
一霧化噴射裝置,設置于第三層除霧器與第二層除霧器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換熱冷凝單元為一熱交換器,用以使煙氣溫度降低0.3-0.5℃。
進一步地,所述熱交換器為一盤管式熱交換器或一列管式熱交換器。
進一步地,所述霧化噴射裝置包括均布在所述吸收塔的一水平橫截面內的多個霧化噴嘴,所述霧化噴嘴用以噴射粒徑為25μm-50μm的液滴。
進一步地,所述霧化噴射裝置連接至除霧器沖洗水系統。
進一步地,所述霧化噴射裝置連接至一堿液箱。
進一步地,所述三層除霧器中相鄰兩層除霧器之間的距離為1.5m-1.8m,換熱冷凝單元與第二層除霧器的間距為0.3m-0.5m,霧化噴射裝置與第二層除霧器的間距為0.3m-0.5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天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93291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