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可膨脹無縫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脹入路定位擴張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863654.1 | 申請日: | 2016-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2616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20 |
| 發明(設計)人: | 鄒德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鄒德威 |
| 主分類號: | A61B17/02 | 分類號: | A61B17/02;A61B17/9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鵬 |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膨脹 縫隙 工作 通道 定位 擴張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膨脹無縫隙工作通道,還是一種自膨脹入路定位擴張器。
背景技術
脊柱腰椎側路經皮(percutaneous lateral approach)椎間植骨融合是本世紀初最具創新的技術進展之一。在北美問世后,其有限的創傷、對脊髓神經最小的干擾、確實肯定的椎間軸向撐開對退行性變雙側神經根管的減壓效果、貫通椎體最大直徑(橫向徑)及椎間最大面積的植骨融合而帶來的更穩定滿意的臨床效果,迅速被一線實踐中的臨床醫生認識到,并被效果滿意的受益患者群體首選接受。作為二十一世紀技術創新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已被全球最負盛名的骨科學“圣經”《坎貝爾(CAMPBELL'S)骨科手術學》最新版(第十二版,2013年版)收錄并在全球范圍內介紹推廣。
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在令人鼓舞的結果目標達成過程中,客觀真實存在的問題必然會顯現出來。這一技術,選擇了從人體兩側到達人體中心軸脊柱腰椎,僅次肥胖者前方下腹部的最長路徑入路,沿途均為層疊厚實的肌肉組織,完全避開了位于軸心脊柱前后方的重要臟器(前方的腸道、后方的椎管及脊髓神經),實現無顧忌的貫通脊柱椎體橢圓軸心的最大直徑(椎體的橫徑),清除更多的退變的椎間盤組織,開拓出上下椎體、終板,盡可能大的裸露面積,作為分離撐開因軸向載荷長期積累而退變狹窄的椎間隙的更有效的支撐面,從而使因退變下沉、神經根管直徑變小而狹窄的病變,因獲得有效支撐而擴大,被擠壓的神經根獲得有效松解,解除癥狀。在下腰最為重要的神經結構“神經根”,因上下分離撐開,而獲得充分有效的減壓的同時,也為做為長久支撐穩定而移植放入的骨組織,提供了更大的接觸面,利于骨性融合。這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實現這一方案的關鍵,是建立有效的“通道”,傳統的手術方式:切開-銳性分離-通過層疊厚實的肌層-不斷止血-解剖分離穿行于肌層中的血管及周圍神經支-加以保護-最終顯露脊柱側方,進入退變狹窄的椎間隙,而完成手術。但無疑這是一個“大切口”(15-30cm)、“深通道”(肌層可厚達10-20cm)、“失血多”(不斷分離厚實的肌層)、“潛在風險”(損傷周圍神經支)的“費時”而“巨創”的手術。而最終手術修復重建的部位,僅是一個有如一塊“麻將牌”大小的區域,針對人體而言,幾乎可看作一個“點”,但由于其深在的部位,沿途被身體側方的層疊厚實的椎旁肌群所覆蓋,因此,為到達該處而不得不“披荊斬棘”,付出“巨創”的代價,而“穿墻透壁”的理想,僅存在于幻想的神話中。
隨著現代外科“精確打擊”理念的建立以及現代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微創”的技術從理想中逐漸走進了外科手術的實踐,從經腔道的內窺鏡技術開始,突破了自然孔道的局限,經皮(經皮膚上開口)進入體內,拓展了微創技術的發展,從而使關節鏡、脊柱鏡進入了骨科領域,開創了從打通一個通道、以極少創傷的方式、微創治療骨科疾病的先河,奠定了骨科微創治療的基礎。但終因僅能容納一個內窺鏡管道的管狀通道過于狹小,放入內窺鏡后,就難于再對本身就很局限的病變部分實施有效的手術操作。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傳統切口大開放與微小切口管道狀通道到深部病變部位的最佳結合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鄒德威,未經鄒德威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86365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撐開器
- 下一篇:一種神經外科用手術拉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