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內飾用合成革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684481.7 | 申請日: | 2016-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2451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13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聯僑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6N3/14 | 分類號: | D06N3/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內飾用 合成革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合成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內飾用合成革。
背景技術
合成革作為天然皮革的替代品,不僅能夠克服真皮利用率低、耐磨性差、撕裂強度低、質地不勻和難以裁剪等缺點,而且解決了真皮資源日趨緊張及其在加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的問題。合成革因具有手感柔軟,紋路清晰、自然,成品色牢度好,易清洗,阻燃性和散熱性好,易于機械打孔等優點而被廣泛用于汽車內飾領域。
隨著中國汽車產量的不斷提高,汽車用革量也在大幅提高。同時GB/T27630-2011《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的頒布和實施,對汽車內飾材料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PU合成革由于其綜合性能的優越性,廣泛應用于汽車內飾領域。傳統的PU合成革均采用有機溶劑的PU樹脂作為生產合成革的面層和基層材料。這種類型的PU樹脂均以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和二甲基甲酰胺等作為主要溶劑制得,而這些溶劑絕大部分毒副作用大,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易燃易爆,極易引發火災事故。因此環保型的合成革產品替代傳統型的合成革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汽車內飾用合成革。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汽車內飾用合成革,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布、粘合層、發泡層和面層,所述基布包括經紗和緯紗,所述經紗和緯紗分別沿經、緯方向交織,所述粘合層由無溶劑水性PU樹脂材料制成,所述發泡層由微孔PU樹脂材料制成,所述面層由TPU樹脂材料制成;所述基布在同一經線方向有兩根呈波浪形狀的經紗,兩根所述經紗的波浪形狀相差半個周期,兩根所述經紗交匯圍成的區域內上下對稱設有兩根緯紗。
進一步地,所述基布中經紗和緯紗的材質都是纖維。
進一步地,所述粘合層的厚度為0.2-0.4mm。
進一步地,所述發泡層的厚度為0.5-2.0mm。
進一步地,所述面層的厚度為0.3-0.4mm。
本實用新型中,TPU樹脂是Thermoplastic Urethane的簡稱,中文名稱為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是由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或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等二異氰酸酯類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擴鏈劑)共同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它的分子結構是由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或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和擴鏈劑反應得到的剛性嵌段以及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或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等二異氰酸酯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反應得到的柔性鏈段交替構成的。TPU具有卓越的高張力、高拉力、強韌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種成熟的環保材料,通過改變TPU各反應組分的配比,可以得到不同硬度的產品,而且隨著硬度的增加,其產品仍保持良好的彈性和耐磨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基布上覆設的粘合層、發泡層、面層均為無溶劑型的樹脂材質,無毒、環保,實現了合成革加工全過程的綠色生產,既降低成本又符合環保型合成革的發展趨勢。
2、基布中設有交錯的經紗和緯紗,經紗和緯紗為發泡層提供有效防護的同時,賦予基布較好的延展性。
當然,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內飾用合成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內飾用合成革中基布的縱向切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布,2-粘合層,3-發泡層,4-面層,5-經紗,6-緯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聯僑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浙江聯僑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68448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