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微導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269564.X | 申請日: | 2016-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6325104U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4 |
| 發明(設計)人: | 賈鵬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賈鵬宇;劉謀杰;呂巖 |
| 主分類號: | A61M25/10 | 分類號: | A61M25/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10001 遼寧省沈陽市***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冠狀動脈 介入 治療 導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帶特殊球囊的微導管
背景技術
目前,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最具挑戰性性的病變之一,逆向PCI技術的發展提高了CTO病變介入治療的成功率,但逆向PCI技術難度大、手術時間久、放射線曝光時間長。
眾所周知,在進行逆向PCI手術時,導絲需要逆向通過CTO病變、從而進入正向指引導管,還需繼續調整逆向導絲進入正向指引導管內的微導管,因為微導管開口小,調整逆向導絲進入微導管難度大、需要較長時間,從而延長手術時間和增加放射線曝光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微導管,頭端帶特殊形態球囊微導管可幫助導絲逆向迅速進入微導管,也容易使逆向微導管對接,從而使正向鋼絲更容易進入逆向微導管,從而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放射線曝光時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微導管,包括球囊和微導管,所述球囊附加在微導管的遠端,所述微導管的近端設有連接壓力泵開口,所述微導管遠端設有球囊,所述微導管進入指引導管,所述微導管長度長于指引導管。
作為優選,所述球囊尾端在擴張狀態下呈漏斗狀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微導管尾端帶有球囊,所述球囊的尺寸大小不同。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方便,通過在微導管的頭端設置漏斗狀等形狀的球囊,球囊擴張后使得逆向導絲迅速進入微導管,降低了逆向導絲進入微導管的難度,也容易使逆向微導管對接,從而使正向鋼絲更容易進入逆向微導管,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間,進一步的縮短了放射線曝光時間,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球囊擴張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微導管,如圖1所示,包括球囊4和微導管3,所述微導管3的近端有連接壓力泵開口的接頭,用以擴張球囊4,所述微導管3遠端設有球囊4,所述微導管3外套接有指引導管2,所述微導管3長度長于指引導管2。
如圖2所示,所述球囊4在擴張狀態下呈漏斗狀結構。其中微導管3尾端帶有的球囊4,所述球囊的尺寸大小不同。
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病變血管5閉塞,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時,指引導管2插入病變血管5,微導管3在指引導管2內送入,球囊4穿過指引導管2進入病變血管5,球囊4在擴張后,形成漏斗狀結構,球囊4外壁與病變血管5內壁可以貼合,從而迅速調整逆向導絲6進入微導管3,繼而撤除球囊4。繼續送逆向導絲6,逆向導絲6至體外,也可推送逆向微導管使之與微導管快速對接,再使正向鋼絲進入逆向的微導管,從而快速完成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賈鵬宇;劉謀杰;呂巖,未經賈鵬宇;劉謀杰;呂巖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26956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