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125960.5 | 申請日: | 2016-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3831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13 |
| 發明(設計)人: | 工藤鐵也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本精工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16C29/04 | 分類號: | F16C29/04;F16C33/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陳偉;孫明軒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潤滑 直線 引導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其包括能夠相對于在滑塊內滾動的多個滾動體長時間地自動供給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
背景技術
近年來,對于直接使用潤滑劑的潤滑方式的直線引導裝置,提出了如下的課題:所充填的潤滑劑因異物而吸取油分,從而擔心導致潤滑不良。
作為該部分改善的現有技術,具有日本特開平6-346919所示的技術。該技術為,通過含有潤滑劑的橡膠或者合成樹脂來形成安裝在直線引導裝置的滑塊上的側密封件或下密封件等密封部件而付與自我潤滑性,從該密封部件(含有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長時間連續滲出的潤滑劑自動地供給至滑塊的滾動體循環回路。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346919號公報
另外,根據專利文獻1,上述以往的基于含有潤滑劑的聚合物部件來實現的直線引導裝置的潤滑也能夠考慮到通過含有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來構成端蓋、返回引導件等。
但是,在上述現有技術的具有含有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的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中,具有如下問題:潤滑供給部件的強度低,擔心根據基于加強部件與潤滑供給部件碰撞而在加強部件角落部所產生的應力集中,導致兩者之間發生剝離或破損。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具有:導軌,其在外表面上具有軸向上的軌道槽;滑塊,其組裝在該導軌上,并且具有與所述軌道槽相對的負載軌道槽以及與該負載軌道槽的兩端部經由彎曲路徑連結的滾動體返回路徑;和多個滾動體,其以能夠經由所述彎曲路徑以及滾動體返回路徑循環的方式裝填至滑塊中,該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塊的滾動體返回路徑上配設有循環導管,該循環導管是使在角落部具有倒角的加強部件與含有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一體成形并接合而成的。
實用新型的效果
當滾動體從滾動體循環導管通過時,潤滑供給部件會與加強部件碰撞。由此,在加強部件的四個角落部產生應力集中。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潤滑式引導裝置,加強部件在四個角落部具有倒角,能夠緩和所產生的應力集中,由此不用擔心因碰撞而導致加強部件和潤滑供給部件剝離或破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潤滑式直線引導裝置的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表示實施方式的滑塊主體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表示實施方式的滾動體循環導管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表示實施方式的滾動體循環導管的圖3的A部放大部。
附圖標記說明
1導軌
2滑塊
2B端蓋
3軌道槽
13軌道槽
18負載軌道槽
19負載軌道槽
23滾動體返回路徑
24滾動體返回路徑
50滾動體循環導管
51加強部件
52含有潤滑劑的潤滑供給部件
54倒角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在橫截面為方形的導軌1上以能夠沿軸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架設有橫截面形狀為大致コ字形的滑塊2?;瑝K2在滑塊主體2A的軸向的兩端部上能夠拆裝地固定有端蓋2B。在導軌1的上表面1a與兩側面1b交叉的棱線部上,作為軌道槽13而在軸向上長地形成有截面為大致1/4圓弧形狀的凹槽。另外,在導軌的兩側面1b的中間位置上,設有截面為大致半圓形的在軸向上長的軌道槽3。
在圖2中,另一方面,在滑塊2的滑塊主體2A的兩導套部4的內側的角落部上,形成有與導軌1的軌道槽13相對的截面為大致半圓形的負載軌道槽18,在滑塊導套部4的內側面的中央部形成有與導軌1的軌道槽3相對的截面為大致半圓形的負載軌道槽19。另外,在滑塊主體2A的導套部4的上部厚壁內,形成有與負載軌道槽18平行的由軸向的截面為圓形的貫穿孔構成的滾動體返回路徑23,在導套部4的下部厚壁內形成有與軌道槽3平行的由軸向貫穿孔構成的滾動體返回路徑24。使滾動體返回路徑23、24與通常相比成為大徑,并且在各滾動體返回路徑23、24內分別插入有由含有潤滑劑的聚合物部件構成且內徑比滾動體的直徑稍微大的滾動體循環導管5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本精工株式會社,未經日本精工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12596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