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102002.6 | 申請日: | 2016-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3204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竇森;白洪波;林長年;楊鵬;王研;陳光;關松;郭聃;張瑩;董珊珊;譚岑;林琛茗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B49/06 | 分類號: | A01B49/06;A01C5/06;A01C15/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30118 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秸稈 還田 施肥 聯合 作業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秸稈深埋還田設備,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
背景技術
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大,玉米收獲后的秸稈處理成了最大的難題,一直以來為了方便機械化秋整地,一般都是收獲后直接進行秸稈焚燒,既污染了環境,又會造成土壤板結,使得土地越種越薄。秸稈深埋還田技術是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秸稈利用的有效途徑。目前使用的翻轉式秸稈深還犁能夠將玉米原茬翻扣地下10cm以上,不會影響來年春季播種。但這種翻轉犁對于地表大量秸稈條件下作業適應性不強,深埋效果差。而且不能同時施肥和碎土整地,達不到理想的作業質量要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適應性強、深埋效果好、作業質量更好的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包括機架和安裝在該機架上的肥箱,該機架上等間距設置合壟犁,位于兩個該合壟犁之間,該肥箱底部設置兩個電子排肥器,在所述合壟犁后方,該機架上沿橫向可轉動地設置鎮壓碎土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合壟犁的犁柱沿垂直方向固裝在兩個夾板之間,該兩個夾板前后端通過緊定螺栓固定在該機架前后橫梁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該機架上等間距設置合壟犁,位于兩個該合壟犁之間,該肥箱底部設置兩個電子排肥器,在所述合壟犁后方,該機架上沿橫向可轉動地設置鎮壓碎土器。作業時,肥箱通過電子排肥器將化肥施入之前開好的深溝內,同時,合壟犁進入已經開好的壟的土壤內,在犁體的作用下,完成合壟覆土作業,之后再由后置的鎮壓碎土器進行整形碎土。這樣即把之前開好的深溝內大量秸稈通過合壟覆土深埋,又通過施肥和碎土整地,獲得理想的作業質量,而且對大量地表秸稈深埋還田的作業適應性更強。所以,得到了適應性強、深埋效果好、作業質量更好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的構造主視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機架1;肥箱2;電子排肥器3;合壟犁4;鎮壓碎土器5;犁柱6;緊定螺栓7;夾板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2、圖3所示,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聯合作業機的構造示意圖,包括機架1和安裝在該機架1上的肥箱2,該機架1上等間距設置合壟犁4,位于兩個該合壟犁4之間,該肥箱2底部設置兩個電子排肥器3,在所述合壟犁4后方,該機架1上沿橫向可轉動地設置鎮壓碎土器5。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在圖1、圖2中,所述合壟犁4的犁柱6沿垂直方向固裝在兩個夾板8之間,該兩個夾板8前后端通過緊定螺栓7固定在該機架1前后橫梁上。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是:先將聯合作業機機架1的懸掛架與拖拉機后升降機構掛接,將電子排肥器3與拖拉機供電系統聯接,此時駕駛機組進地行進作業,肥箱2通過電子排肥器3將化肥施入之前開好的溝內,同時,合壟犁4進入已經開好的壟的土壤內,在犁體的作用下,完成合壟覆土作業,之后再由后置的鎮壓碎土器5進行整形碎土,完成整個作業過程。
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可以根據地塊條件和作業要求,調整相鄰兩個合壟犁4的左右距離和合壟犁4自身的安裝高度,從而調整合壟犁4覆土合壟后的壟寬,以及秸稈埋入土壤的深度。松開緊定螺栓7后可以通過改變犁柱6的左右位置達到調整相鄰兩個合壟犁4的左右距離的目的,通過改變犁柱6在該兩個夾板8之間的上下安裝位置達到調整合壟犁4安裝高度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秸稈深埋還田覆土施肥作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農業大學,未經吉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10200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