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068061.6 | 申請日: | 2016-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3339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福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眉山市興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2 | 分類號: | G02B6/42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奧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01 | 代理人: | 陳克賢 |
| 地址: | 6200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光電 信號 收發 封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光纖技術領域,主要涉及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
背景技術
單纖雙向即BiDi(Bidirectional),是指在一根光纖里可以同時傳輸收發兩個方向的光信號,就像馬路上由隔離帶隔開的正反兩個方向的車道,兩邊的車輛在各自的車道上行駛,互不干擾。而常規的光纖傳輸是單纖單向的,這樣要實現雙向的通信就需要兩根光纖。相比較而言,單纖雙向技術只使用一根光纖就完成了原來兩根光纖才能完成的工作,將現有光纖的傳輸量提高了一倍,從而大大節省了光纖資源。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包括單纖雙向結構(1)和套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纖雙向結構(1)整體呈方形體,單纖雙向結構(1)上設置有安裝槽(11)、連接端(12)、插接口(13),連接端(12)與插接口(13)分別開設于單纖雙向結構(1)相對兩端并相貫通,安裝槽(11)垂直開設于連接端(12)與插接口(13)連線的單纖雙向結構(1)側壁上,連接端(12)的端口設置有第一焊接部(4),單纖雙向結構(1)內部設置有玻片安裝腔(14),套管(2)的一端口設置有第二焊接部(21),單纖雙向結構(1)與套管(2)通過第一焊接部(4)和第二焊接部(21)焊接連接。
所述安裝槽(11)的底部是設置有圓形通孔(111),用于讓激光器的光速抵達設置在安裝槽(11)的光電轉換模塊,轉換為電信號。
所述連接端(12)的底部設置有凸形通孔(121),設置在套管(2)內的激光器產生的光速穿過凸形通孔(121)抵達玻片安裝腔(14)。
所述插接口(13)的端口設置有安裝管(3),插接口(13)的底部設置有方形通孔(131),方形通孔(131)與凸形通孔(121)相通,方形通孔(131)用于讓激光器的光速抵達設置在安裝管(3)的光電轉換模塊,轉換為電信號。
所述玻片安裝腔(14)為斜面構造,斜面角度為140°~130°,用于安裝濾光片。
所述單纖雙向結構(1)和套管(2)均為金屬材質制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封裝結構采用金屬材質制成,具有隔離功能,大大減少了反射光對所述單纖雙向組件功能的影響,而且結構簡單,制造工藝簡單成本較低,大大降低所述單纖雙向組件的成本。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再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單纖雙向結構1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套管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單纖雙向結構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單纖雙向結構1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單纖雙向結構1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單纖雙向結構1、安裝槽11、連接端12、插接口13、玻片安裝腔14、套管2、第二焊接部21、安裝管3、第一焊接部4、圓形通孔111、凸形通孔121、方形通孔131。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纖雙向光電信號收發封裝結構,提供的封裝結構采用金屬材質制成,具有隔離功能,大大減少了反射光對所述單纖雙向組件功能的影響,而且結構簡單,制造工藝簡單成本較低,大大降低所述單纖雙向組件的成本,它包括單纖雙向結構1和套管2,單纖雙向結構1與套管2焊接連接。
所述單纖雙向結構1整體呈方形體,單纖雙向結構1上設置有安裝槽11、連接端12、插接口13,連接端12與插接口13分別開設于單纖雙向結構1相對兩端并相貫通,安裝槽11垂直開設于連接端12與插接口13連線的單纖雙向結構1側壁上,單纖雙向結構1內部設置有玻片安裝腔14。
所述安裝槽11的底部是設置有圓形通孔111,用于讓激光器的光速抵達設置在安裝槽11的光電轉換模塊,轉換為電信號。
所述連接端12的端口設置有第一焊接部4,第一焊接部4用于連接套管2,連接端12的底部設置有凸形通孔121,設置在套管2內的激光器產生的光速穿過凸形通孔121抵達玻片安裝腔1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眉山市興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未經眉山市興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06806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