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復合汽車后視鏡鏡帽有效
| 申請號: | 201620011400.7 | 申請日: | 2016-0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343955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9 |
| 發明(設計)人: | 廖元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艾可迅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32B9/00 | 分類號: | B32B9/00;B32B17/02;B32B33/00;B32B3/20;B60R1/02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勛夫 |
| 地址: | 523000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復合 汽車 后視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配件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復合汽車后視鏡鏡帽。
背景技術
汽車后視鏡包括鏡帽和鏡片兩部分,鏡片因為是玻璃材質,存在易于破碎的缺陷。傳統鏡鏡帽是采用塑膠材料注塑成型,然而,普通塑膠性質要脆,受到撞擊容易碎裂,也無法達到保護內部鏡片不破碎的目的。
人們在追求高性能、輕量化、環保型汽車的同時,對汽車內飾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汽車后視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產品過重,承載能力差,強度低等缺陷;二、氣味過大,達不到汽車VOC要求,也不利于環保;三、加工過程復雜,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汽車后視鏡鏡帽,其綜合了質量輕、硬度高、不易損壞鏡片、防腐蝕、色彩絢麗等優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復合汽車后視鏡鏡帽,包括一罩形主體,由該主形主體包圍形成一用于容置鏡片的空間,所述罩形主體為多層復合材料,包括蜂窩基板、設于該蜂窩基板其中一面的減震層、設于該蜂窩基板另一面的發泡層,該減震層和發泡層之外均分別設有玻纖層或碳纖層,其中一面的玻纖層或碳纖層外設有彩印層和流延層。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減震層為硅膠層。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發泡層的厚度為5~10mm。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彩印層為0.07~0.2mm。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彩印層是由厚度為0.05-0.1mm的印刷膜、覆蓋于印刷膜上方的0.01-0.05毫米的油墨層與覆蓋在油墨層上的0.01-0.05毫米的干式復合膜構成。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由于后視鏡鏡帽為多層復合材料,包括蜂窩基板、減震層、發泡層、玻纖層或碳纖層、彩印層和流延層,使之綜合了質量輕、硬度高、不易損壞鏡片、防腐蝕、色彩絢麗、易清潔等優點。使用此種鏡帽,清洗方便,只需用濕布擦拭就可煥然一新,彩印層上覆蓋了流延層后使得彩印圖案不會輕易脫落,顏色保持的更持久,發泡層所采用的化學交聯聚乙烯發泡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較容易保持一定的形狀,但同時又比較軟,無臭、無毒,同時通過質量測試、環保測試,不影響人體健康,用此多層復合材料制成的鏡帽與同樣容積的其他鏡帽比較,重量更輕,減少了車輛的負擔。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后視鏡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后視鏡之鏡帽的多層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后視鏡之鏡帽的剖視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罩形主體11、蜂窩基板
12、減震層13、發泡層
14、玻纖層或碳纖層15、彩印層
16、流延層20、空間
30、鏡片。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是一種復合汽車后視鏡鏡帽,其結構包括一罩形主體10,由該主形主體包圍形成一用于容置鏡片30的空間20。
其中,所述罩形主體10為多層復合材料,包括蜂窩基板11、設于該蜂窩基板11其中一面的減震層12、設于該蜂窩基板11另一面的發泡層13,該減震層12和發泡層13之外均分別設有玻纖層或碳纖層14,其中一面的玻纖層或碳纖層14外設有彩印層15和流延層16。
具體的,所述蜂窩基板11是由連續六邊形構成,蜂窩基板11的高度為5-15mm,內切圓直徑為4-10mm,蜂窩壁厚為0.1-0.3mm。蜂窩基板11的材質為PP、PET、PC、PA或PE中的一種,可以增加后視鏡的厚度。
所述減震層12為硅膠材質,由于硅膠的柔軟性質,可以減緩沖擊力,有利于保護鏡片30不易破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艾可迅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經東莞艾可迅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2001140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