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69866.8 | 申請日: | 2016-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3845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0-22 |
| 發明(設計)人: | 湯德意;胡曉明;翁浩軒;王曉波;翁湛;吳文華;沈杰;張超杰;史燕南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3/00 | 分類號: | E02B3/00;E02F5/28;C02F11/122;C02F11/123;C02F11/14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朱瑩瑩 |
| 地址: | 31002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態清淤 清淤 一體化 水庫 有機結合 資源化利用 工藝體系 工作效率 工作效益 施工工藝 中型水庫 最優化 干化 工法 脫水 環節 測量 勘探 參考 檢測 | ||
本發明涉及生態清淤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測量、勘探、檢測、清淤、脫水干化、資源化利用一系列工法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工作效益達到最佳狀態的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國內目前還沒有大中型水庫的深水清淤工程,因此本發明中提出的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具有開創性意義,該設計方法對今后大中型水庫深水清淤工程具有參考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本發明清淤過程中各個環節都有必要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得各個看似不相干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以便提高整個一體化生態清淤施工工藝的工作效率,從而使得整套工藝體系效益最優化,體現了本發明在處理中型水庫深水清淤作業方面的獨到之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態清淤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水庫在運行過程中,上游徑流會不斷將污染物質攜帶至水庫水域中,而水庫底泥沉積時間短,屬于流泥、浮泥,因此細顆粒含量非常高,體表面積大,這就使得大量隨上游徑流而來的污染物質吸附于底泥細顆粒表面并沉積于庫底,從而影響水庫水質。因此,近些年來,以城鎮供水為主要功能的水庫清淤綜合整治顯得日趨重要,以便改善水庫水質,提高水庫庫容和興利能力。
水庫清淤涉及的工作環節較多,各環節工序繁瑣,尤其是深水水庫,類似的工程經驗較少,作業環境復雜多變,各個環節的施工難度大。
目前,水下地形測量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包括多波束測深、單波束測深,如何利用兩種方法獲得較為精確的深水水庫的水下三維地形是目前水下地形測量的難點之一;底泥勘察包括底泥的厚度和底泥的理化性質分析,這里最關鍵的便是取樣過程,取樣的質量是正確分析底泥各個物理化學指標的前提,應對復雜多變的深水取樣作業環境;清淤方式根據作業環境可分為無水清淤和帶水清淤,無水清淤根據施工工藝可分為水力沖挖和長臂挖掘機清挖等,而帶水作業根據施工工藝又可分為絞吸式、耙吸式、抓斗式等,而供水水庫要求在清淤過程中不能對水庫水質形成二次污染,因此對清淤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水庫吸挖出的底泥,需要進行脫水干化處理,目前脫水干化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例如電滲法、真空預壓法、堆載預壓法、機械脫水法、模袋固化土等等,最常用的是真空預壓法和機械脫水法。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測量、勘探、檢測、清淤、脫水干化、資源化利用一系列工法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工作效益達到最佳狀態的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
一種大中型水庫一體化生態清淤設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測量,包括水庫水下地形測量、水庫庫底淤泥厚度測量:
水庫水下地形測量:
采用多波束測深結合單波束測深的方法對水庫水下地形進行測量;對測區內水深較深區域采用多波束測深獲得全覆蓋的水下地形信息;對淺水區及山體間狹小水道等區域采用單波束測深技術進行水下地形測量。
水庫庫底淤泥厚度測量:
水庫庫底淤泥厚度的測量用淺地層剖面儀來實現,并且利用步驟二中底泥勘察測量結果對淺地層剖面儀測深的數據進行標定。
步驟二、勘察
根據水庫底泥不同土性的土層設計不同的勘察工藝,其中表層流泥層采用流泥取樣裝置進行采集;原正常庫區底泥土采用鉆進機采集;流泥層以下原正常庫區底泥土以上部分采用定深采樣鉆進行采集。
步驟三、檢測
根據步驟二水庫底泥勘察得到的不同土層的底泥進行理化試驗分析,獲得各取樣點位置處底泥污染物沿深度方向的分布情況,以便了解各取樣點代表區塊的底泥污染層和過渡層的分布情況;所述的理化實驗分析包括底泥重金屬的分布分析、底泥有機毒物分布分析、底泥營養鹽含量分布分析、底泥氨氮,磷釋放量分析。
步驟四、清淤工程量判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6986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