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循環降溫的機床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69734.5 | 申請日: | 2016-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3684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04 |
| 發明(設計)人: | 張武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武昌 |
| 主分類號: | B23Q11/14 | 分類號: | B23Q11/14;B23Q1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長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輝;傅磊 |
| 地址: | 233200 安徽省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循環 降溫 機床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循環降溫的機床,包括:收集裝置、降溫裝置和控制裝置;收集裝置包括工作臺和積液箱,工作臺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工作臺下方設有頂部開口的積液箱,用于收集降溫過程中排出的液體,積液箱底部設有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降溫裝置包括第一儲液箱、第二儲液箱、第一閥和第二閥;第一儲液箱內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儲液箱內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一儲液箱的出液口處連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設有第一泵;第二儲液箱的出液口處連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設有第二泵;控制裝置根據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值,控制第一泵、第二泵、第一閥和第二閥工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加工機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循環降溫的機床。
背景技術
機床是將金屬毛坯加工成機械零件的機器,由于工件與加工刀具之間的頻繁切削、擠壓和摩擦,導致加工刀具和加工工件的溫度都非常高,當加工處的溫度過高時會對加工工件造成損傷并影響刀具的硬度,造成加工精度下降和刀具損壞,這時就需要對加工處進行降溫。目前,通常采用噴液管對加工處進行噴淋從而對加工刀具和加工工件進行冷卻,部分機床采用帶有潤滑效果的冷卻液,使得在冷卻的過程中,能實現對加工刀具和加工工件處的潤滑;而噴淋使用的冷卻液,通常先儲備在儲液箱中。
在現有技術中,冷卻液的噴淋通常會在加工前設定一個固定噴淋速度,這是由于在加工過程中,操作者需要對機床的運行尤其是刀具的進給和加工工件的被加工狀態進行關注,難以及時對噴淋操作進行調整。進一步地,為了保障加工過程中的冷卻效果,通常會將噴淋速度設置為高值,上述高值一般是通過計算加工過程中最大發熱速率并設置一定余量而獲得,以防止加工過程中出現冷卻液供給出現不足。因此,導致以下問題中的一個或多個:1、加工過程中冷卻液使用量遠高于將加工工位維持在合理溫度所需的冷卻液需求量;2、使得儲液箱的容量需求較大,增大了機床的制造成本;3、冷卻液使用過程中浪費較多,且通常一次性排放,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并提高了成本。
發明內容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自動循環降溫的機床。
本發明提出的自動循環降溫的機床,包括:收集裝置、降溫裝置和控制裝置;
收集裝置包括工作臺和積液箱,工作臺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工作臺下方設有頂部開口的積液箱,用于收集降溫過程中排出的液體,積液箱底部設有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液口;
降溫裝置包括第一儲液箱、第二儲液箱、第一閥和第二閥;第一閥的輸入端與第一排液口連通,第一閥的輸出端通過第一儲液箱的進液口與第一儲液箱連通;第二閥的輸入端與第二排液口連通,第二閥的輸出端通過第二儲液箱的進液口與第二儲液箱連通;
第一儲液箱內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第一儲液箱內液體的溫度,第二儲液箱內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第二儲液箱內液體的溫度;第一儲液箱的出液口處連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出液口指向工作臺,第一管道上設有第一泵;第二儲液箱的出液口處連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的出液口指向工作臺,第二管道上設有第二泵;
控制裝置,分別與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一泵、第二泵、第一閥和第二閥連接,并根據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值,控制第一泵、第二泵、第一閥和第二閥工作。
優選地,還包括頂部開口的存液箱,存液箱底部設有第三溫度傳感器、側壁安裝有報警器,第三溫度傳感器和報警器分別與控制裝置連接,控制裝置根據第三溫度傳感器的檢測值控制報警器進行報警。
優選地,第一儲液箱頂部設有第一進液口、底部設有第一出液口;第二儲液箱頂部設有第二進液口、底部設有第二出液口;第一出液口通過管道與存液箱連通,且第一出液口處設有第三閥,第二出液口通過管道與存液箱連通,且第二出液口處設有第四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武昌,未經張武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6973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