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撞電動汽車車架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68309.4 | 申請日: | 2016-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634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10 |
| 發明(設計)人: | 張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吉田專利運營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15 | 分類號: | B62D21/15;B62D25/08;B62D29/04 |
| 代理公司: | 鄭州中原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趙磊;胡世輝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高***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撞 蜂窩管 底盤 電動汽車 車架 轎廂 車身方向 固定后部 固定前部 撞擊力 前部 軸向 吸收 沖擊力 平行 安全 | ||
一種防撞電動汽車車架,包括底盤,轎廂前面的底盤上固定前部防撞區(1),轎廂后面的底盤上固定后部防撞區(2),前部防撞區(1)與后部防撞區(2)都為蜂窩管結構(18),該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平行。本發明利用蜂窩管作為吸收撞擊力的材料,能吸收較大的沖擊力,保護車內人的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防撞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撞車架。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動汽車的擁有量越來越多,汽車的普及為人類社會生活創造美好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擴大社交范圍,方便出游,增加經濟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率。汽車誕生給人類生活帶來種種方便,同時造成交通事故不斷增加,車禍也給人類帶來很多陰影,司乘人員在出行的時候渴望人車得到更多保護?,F在生產的汽車加裝了安全裝置,通常減輕車禍造成傷害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安全帶、安全氣囊、安全玻璃、汽車自動防撞器系統等措施上。安全帶在突然剎車時,可以防止乘客因慣性而撞到汽車玻璃上或是從汽車里面飛出去;安全氣囊在車遇到劇烈撞擊時能夠自動充氣,避免車內乘客與機械發生直接碰撞;安全玻璃防止玻璃被撞后所產生玻璃碎片傷害人體;汽車自動防撞器系統配置自動測距儀,當駕駛汽車和前車的距離小于一定數值時,自動測距儀開始自動報警,提醒駕駛員采取措施防止追尾,還有的車配備后視儀,倒車時,這種裝置能夠自動測出你的車和車后障礙物的距離,從而防止車與障礙物相撞。雖然加裝了這類安全裝置后,當汽車遭受撞擊時,司乘人員的安全性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節省材料,各國汽車制造商都把汽車輕量化作為主要的依靠手段,而現有技術中的汽車吸能防撞裝置,不僅重量大,而且吸能效果有限,導致吸能裝置的尺寸都較大,而且吸能效果也不是很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受力強度高、吸能效果好,而且在撞車時可提供緩沖作用力的防撞車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撞電動汽車車架,包括底盤,轎廂前面的底盤上固定前部防撞區1,轎廂后面的底盤上固定后部防撞區2,前部防撞區1與后部防撞區2都為蜂窩管結構18,該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平行。
前部防撞區1包括固定在一起的前部防撞區前部12與前部防撞區后部11,前部防撞區后部11的蜂窩管的管徑小于前部防撞區前部12。
前部防撞區1包括中部的前部防撞區前部12、后部的前部防撞區后部11、兩個兩側的前部防撞區側部13與兩個前方角部的前部防撞區角部14,該六部分整體固定形成前部防撞區1,其中:前部防撞區前部12與后部的前部防撞區后部11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平行,兩個前部防撞區側部13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垂直,前部防撞區角部14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的夾角為銳角;前部防撞區后部11的蜂窩管的管徑小于其他五部分。
后部防撞區2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平行。
后部防撞區2包括固定在一起的后部防撞區中部21與兩側的后部防撞區側部22,后部防撞區中部21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平行,后部防撞區側部22的蜂窩管的軸向與車身方向垂直。
蜂窩管結構18中單管的橫截面為正六邊形。
蜂窩管結構18的材料為聚氯乙烯樹脂或者鋁。
本發明利用蜂窩管作為吸收撞擊力的材料,能吸收較大的沖擊力,保護車內人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示意圖。
圖2為前部防撞區的俯視示意圖(一)。
圖3為前部防撞區的俯視示意圖(二)。
圖4為后部防撞區的俯視示意圖(一)。
圖5為后部防撞區的俯視示意圖(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吉田專利運營有限公司,未經鄭州吉田專利運營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6830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