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稀硝酸的生產方法及稀硝酸的生產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59701.2 | 申請日: | 2016-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4474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14 |
| 發明(設計)人: | 邊琦;黃德明;張凌云;肖連卯;徐立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芭田生態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1B21/40 | 分類號: | C01B21/40 |
| 代理公司: | 深圳青年人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350 | 代理人: | 傅俏梅 |
| 地址: | 550400 貴州省黔南***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稀硝酸 二氧化氮 吸收塔 制備 硝酸溶液 混合氣體 生產設備 生產 混合步驟 生產技術 尾氣處理 一氧化氮 批生產 水吸收 脫鹽水 硝酸 脫硝 制取 吸收 生產成本 輸出 | ||
1.稀硝酸的生產方法,包括氨空混合步驟、一氧化氮制備步驟、二氧化氮制備步驟、二氧化氮吸收步驟、脫硝處理步驟和尾氣處理步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氮吸收步驟為:向吸收塔內輸入脫鹽水和硝酸濃度為3%-20%的第一硝酸溶液,將所述二氧化氮制備步驟中制備得的第二硝酸溶液輸入所述吸收塔內,將所述二氧化氮制備步驟輸出的第一混合氣體輸入所述吸收塔內,利用所述吸收塔內的水吸收所述第一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氮并制成第三硝酸溶液;
所述第一硝酸溶液的制備方式是:利用第一容器回收每次生產完成后生產設備內殘留的第四硝酸溶液,并向所述第一容器內加入脫鹽水混合制成所述第一硝酸溶液;所述第一硝酸溶液的硝酸濃度為5%-10%;且/或,輸入所述吸收塔內的第一硝酸溶液流量為3.5t/h-4.5t/h;且/或,
輸入所述吸收塔內的脫鹽水流量為1.5t/h-2.5t/h;
所述第二硝酸溶液的硝酸濃度為35%-40%;
所述吸收塔具有至少三十六層塔板、位于所有所述塔板下方的底腔和位于所有所述塔板上方的頂腔,所述脫鹽水從所述頂腔處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所述第一硝酸溶液從第三十六層塔板處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所述第一硝酸溶液從第十三層塔板或者第十五層塔板處進入所述吸收塔內,所述第一混合氣體從所述底腔處進入所述吸收塔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稀硝酸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輸入所述吸收塔內的脫鹽水和輸入所述第一容器內的脫鹽水由同一個脫鹽水供應裝置提供。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稀硝酸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氮制備步驟為:將所述一氧化氮制備步驟制得的第二混合氣體輸入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內,第二混合氣體冷卻且其中的一氧化氮被氧化為二氧化氮,部分所述二氧化氮與所述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內的水反應生成所述第二硝酸溶液,所述第二硝酸溶液從所述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的底部輸出,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硝酸溶液通過第一輸送支路輸送到所述吸收塔內,另一部分所述第二硝酸溶液通過第二輸送支路輸送到所述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的頂部;將所述脫硝處理步驟中分離出的第三混合氣體輸入所述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內并在所述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內形成所述第一混合氣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稀硝酸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輸送支路上設有回流控制閥,在所述二氧化氮制備步驟中,所述回流控制閥的開度為5%-15%。
5.稀硝酸的生產設備,包括用于混合氨氣與空氣的氨空混合裝置、用于制備一氧化氮的氨氧化爐、用于制備二氧化氮和第二硝酸溶液的低壓冷凝分離漂白器、用于吸收二氧化氮的吸收塔、用于制備硝酸濃度3%-20%之第一硝酸溶液的第一容器、用于向所述吸收塔內輸送脫鹽水的第二容器、用于供應脫鹽水的脫鹽水供應裝置、用于對從所述吸收塔輸出之第三硝酸溶液進行脫硝處理的漂白塔和用于處理由所述吸收塔排放出之尾氣的尾氣處理裝置,所述第二容器通過一主輸送管連接所述脫鹽水供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通過一連接管連接所述脫鹽水供應裝置,所述連接管上設有開關控制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稀硝酸的生產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主輸送管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容器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芭田生態工程有限公司,未經貴州芭田生態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5970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