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細菌傳播的餐具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45913.5 | 申請日: | 2016-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245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李勇;陳敬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微銀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7G19/00 | 分類號: | A47G19/00;B22F9/2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32207 | 代理人: | 汪旭東 |
| 地址: | 215500 江蘇省蘇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細菌 傳播 餐具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環保餐具,更具體地說是一種防細菌傳播的餐具。
背景技術
餐具是人們使用量極大的日常用品,餐具的衛生也是與人們的健康緊密相關的,目前餐具的日常使用(尤其是餐廳、賓館等公共場所)中都需要進行高溫消毒處理,但是經過消毒處理后的餐具由于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都會接觸到各種二次污染源,而二次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餐具的衛生狀非常讓人擔憂,特別是一次餐具,其受污染的問題特別突出,如何增強餐具的抗菌性成為行業內的一個研究方向。
近年來,借助多孔材料的內外表面為主體進行納米微粒的自組裝及負載合成技術已成為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銀型抗菌劑在安全性、持久性、抗菌性、耐熱性等方面具有比有機抗菌劑更加優良的性能,所以,這類材料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應用于生活和醫藥方面。國外有眾多學者對納米銀型抗菌劑在不同材料中的組裝制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是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并且部分成果已經實現了產業化。今天,我國的納米銀型抗菌劑的研究也已經得到了大力的開展,相關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黃占杰的<<無機抗菌劑的發展與應用>>材料導報,1999,13(2):35及馮乃謙、嚴建華的<<銀型無機抗菌劑的發展及其應用>>材料導報,1998,12(2):1中介紹了納米銀抗菌劑的殺菌機理:
一是銀離子的接觸反應,即抗菌制品中的銀離子與細菌接觸反應后,造成微生物固有成分破壞或產生功能障礙。當微量的銀離子到達微生物細胞膜時,因后者帶負電荷,依靠庫侖引力,使兩都牢固吸附,銀離子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胞內,并與其(-SH)基團反應,使蛋白凝固,破壞細胞合成酶的活性,細胞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
此外,銀離子還能破壞微生物電子傳輸系統、呼吸系統和物質傳輸系統。而且當菌體失去活性后,銀離子又會從菌體中游離出來,重復進行殺菌活動,因些其抗菌效果可以持繼長久。
二是光催化反應,物質表面分布的微量銀,在光的作用下,能起到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激活水和空氣中的氧,產生羥基自由基(OH-)和活性氧離子(O-2),活性氧離子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能在短時間內破壞細菌的增殖能力而使細胞死亡,從而達到抗菌的目的。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防細菌傳播的餐具,其特征在于餐具表面設有食品級的納米銀溶膠材料。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納米銀溶膠中銀的平均粒徑在2納米。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餐具,其特征在于納米銀溶膠是采用如下步驟制成:步驟一,將硝酸銀和水按溶液中銀含量為20-10000pm的要求進行混合,在硝酸銀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制得混合溶液后攪拌10-30分鐘;
步驟二,將步驟一得到的混合溶液進行熟化反應,具體方式是用含紫外線的光源照射30分鐘至24小時后即可得到粒徑為1-5納米的小粒徑納米銀溶膠。
本發明達到的有益技術效果為:有效殺滅餐具中的細菌并阻止其傳播,且與現有技術的融合簡單,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制備得到的納米銀溶膠的TEM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納米銀溶膠的制備:步驟一,將硝酸銀和水按溶液中銀含量為20-10000pm的要求進行混合,在硝酸銀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制得混合溶液后攪拌10-30分鐘;
步驟二,將步驟一得到的混合溶液進行熟化反應,具體方式是用含紫外線的光源照射30分鐘至24小時后即可得到粒徑為1-5納米的小粒徑納米銀溶膠。
將制得的納米銀溶膠采用噴涂的方式涂覆于現有餐具表面即可。
實施例2
納米銀溶膠的制備:步驟一,將硝酸銀和水按溶液中銀含量為20-10000pm的要求進行混合,在硝酸銀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制得混合溶液后攪拌10-30分鐘;
步驟二,將步驟一得到的混合溶液進行熟化反應,具體方式是用含紫外線的光源照射30分鐘至24小時后即可得到粒徑為1-5納米的小粒徑納米銀溶膠,制得的納米銀溶膠的TEM結果如圖 1所示,納米銀的粒徑在2納米左右。
將制得的納米銀溶膠采用刷涂的方式涂覆于現有餐具表面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微銀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微銀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4591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具彎折部的隔熱杯套結構
- 下一篇:磁力筷子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