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光學元件以及具有該光學元件的照明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31196.0 | 申請日: | 2016-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533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06 |
| 發明(設計)人: | 卜晨曦;王國平;馮學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歐普照明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V5/04 | 分類號: | F21V5/04;F21Y115/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211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入光面 出光面 光源 光學元件 弧面 對稱設置 照明裝置 微結構 線連接 凹陷 | ||
本發明公開一種光學元件和照明裝置,用于處理光源發出的光線,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入光面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分別具有微結構,所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連接處形成凹陷,用任意一直線連接所述入光面、出光面和光源,所述直線上所述出光面到光源的距離與所述入光面到光源的距離之差小于2毫米。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元件和照明裝置,尤其指一種具有光學元件的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照明技術的進步,LED燈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各種照明環境。現有技術中的吸頂燈或者廣告燈箱中很多都還在用傳統的熒光燈管,光效低,耗能高。從替代的角度出發,LED燈管能很便利地替代吸頂燈里面的熒光燈管。但是由于燈管的配光角度和配光形狀的限制,不能解決吸頂燈面罩上的暗區問題,會在面罩上形成很難看的暗條紋。
因此,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光學元件和照明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學元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光學元件,用于處理光源發出的光線,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入光面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分別具有微結構,所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連接處形成凹陷,用任意一直線連接所述入光面、出光面和光源,所述直線上所述出光面到光源的距離與所述入光面到光源的距離之差小于2毫米。
優選地,所述入光面任意一點與所述光源的距離大于2毫米。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連接處也形成凹陷。
優選地,所述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為光滑表面。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微結構呈對稱分布。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微結構包括呈鋸齒狀的第一鋸齒部、第二鋸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鋸齒部、第二鋸齒部之間,并連接第一鋸齒部和第二鋸齒部的光滑的第一平滑部。
優選地,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微結構包括呈鋸齒狀的第三鋸齒部、第四鋸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鋸齒部、第四鋸齒部之間,并連接第三鋸齒部和第四鋸齒部的光滑的第二平滑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一鋸齒部連接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三鋸齒部,從而使得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連接處具有連續的鋸齒形微結構。
優選地,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連接處為光滑表面。
優選地,所述光學元件由兩種透光率不同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連接處、所述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的連接處位于所述光學元件中心,其透光率比光學元件兩側的透光率低。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光學元件有以下優點:減小中心部位的光強,并形成均勻的配光,使得通過該光學元件射出的光線分布均勻,沒有暗區。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上述的光學元件、光源以及與所述光學元件一體成型的殼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學元件與所述殼體形成的容置空間中。
優選地,所述殼體由絕緣材料制成。
優選地,所述光源與所述光學元件之間具有空氣槽,所述光源包括光源板以及LED顆粒,所述光源板與所述殼體的底部連接。
優選地,所述殼體的兩側分別具有安裝槽,所述光源板的兩側分別位于安裝槽中從而將光源板固定于所述殼體內。
優選地,所述光源與所述光學元件和所述殼體之間都具有空氣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歐普照明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歐普照明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3119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防霧汽車燈具
- 下一篇:一種多LED光源組合的安裝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