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29624.6 | 申請日: | 2016-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4043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娟;張叢春;楊伸勇;丁桂甫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K7/02 | 分類號: | G01K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漢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國中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瞬態 溫度 熱流 密度 聯測 傳感器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包括:陶瓷基底(1)、正極熱電偶(2)、負極熱電偶(3)、熱電偶連接層(4)、熱阻層(5)、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以及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其中:
所述正極熱電偶(2)、負極熱電偶(3)、熱電偶連接層(4)、熱阻層(5)、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以及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均設在陶瓷基底(1)上;所述正極熱電偶(2)與負極熱電偶(3)通過熱電偶連接層(4)對接;一個正極熱電偶(2)和一個負極熱電偶(3)串聯形成一對熱電偶,多對熱電偶首尾搭接形成薄膜熱電堆,以增大熱電堆的輸出電勢;熱阻層(5)覆蓋在薄膜熱電堆的冷結點上方;一對熱電偶的熱結點通過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接出,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的輸出電勢與溫度有關;所述熱電偶為一對或多對,多對熱電偶測量多個溫度;
當外部環境在所述傳感器上施加以垂直方向的熱流時,覆蓋在薄膜熱電堆冷結點上方的熱阻層(5)存在一厚度,則薄膜熱電堆的冷結點和熱結點存在溫度差,根據塞貝克效應,薄膜熱電堆兩端就產生相應電勢差,薄膜熱電堆的兩端分別通過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和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接出,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和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輸出電勢與熱流密度相關,從而實現對溫度和熱流密度的瞬態測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和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分別作為測溫引線端,用于溫度的輸出;所述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和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分別作為薄膜熱電堆的引線端,用于熱流密度的輸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熱電偶(2)、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和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采用磁控濺射方法沉積薄膜、利用掩膜濺射方法或liftoff方法實現圖形化,材料選用鉑銠或鉑:
當所述薄膜熱電堆為PtRh-Pt型熱電偶串聯而成時,正極熱電偶(2)、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選同種材料,材料選用鉑銠;
當所述薄膜熱電堆為Pt/ITO型熱電偶串聯而成時,正極熱電偶(2)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與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選同種材料,材料選用鉑。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負極熱電偶(3)和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和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采用磁控濺射方法沉積薄膜、利用掩膜濺射方法或liftoff方法實現圖形化,材料選用鉑或ITO:
當所述薄膜熱電堆為PtRh-Pt型熱電偶串聯而成時,負極熱電偶(3)、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與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選用同種材料,材料選用鉑;
當所述薄膜熱電堆為Pt/ITO型熱電偶串聯而成時,負極熱電偶(3)、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與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選用同種材料,材料選用ITO。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的引線和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的引線采用兩種不同的金屬細線,其中:所述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的引線采用與正極熱電偶引線端(6)相同的金屬材料細絲,金屬細線的材料為鉑銠或鉑;所述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的引線采用與負極熱電偶引線端(7)相同的金屬材料細絲,金屬細線的材料為鉑或ITO。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的引線和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的引線采用兩種不同的金屬細線,其中:正極熱電堆引線端(8)的引線的金屬細線材料為鉑絲或者鉑銠絲,負極熱電堆引線端(9)的引線的金屬細線材料為鉑或ITO。
7.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瞬態溫度和熱流密度聯測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阻層(5)采用濺射二氧化硅或者懸涂聚酰亞胺形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29624.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