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零(微)重力條件下的仿重力穿戴設備及相關配套設施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25251.5 | 申請日: | 2016-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4289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5 |
| 發明(設計)人: | 康子純 | 申請(專利權)人: | 康子純 |
| 主分類號: | B64G6/00 | 分類號: | B64G6/00;A43B3/00;A47C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06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重力 條件下 穿戴 設備 相關 配套 設施 | ||
1.零(微)重力條件下的仿重力穿戴設備及相關配套設施,包括:仿重力宇航服,仿重力電磁靴,仿重力臥床,相關配套設施,其它;相關配套設施的計算機,通過仿重力穿戴設備的各種傳感器,判斷人體(宇航員)自主活動狀態,然后操控相關各執行部件,對人體(宇航員)身體各部,實時施加所需的仿重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所述零(微)重力條件下的仿重力穿戴設備及相關配套設施,所述仿重力宇航服,其特征是:
A:用彈性材料(松緊帶或彈簧)的張緊控制,來制造所需人工仿重力;
B:確定人體頭(head)、胸(chest)、腹(abdomen)、臀(hip)、上肢(arm)、下肢(leg),包括大腿(thigh)、小腿(shank)、足(foot),(參見圖7),各自所受地面重力近似值;
頭部重力:h(以英文身體部位首字母表示,下同);
胸、腹、臀部重力:c、a、h,簡記為cah;
上肢重力:a;
下肢重力:l;包括大腿t,小腿s,足f
C:仿重力宇航服的彈性材料固定著力點為:
頭頂部(圖1中的5),對應顱骨(參見圖8);
肩部(圖1中的1),對應鎖骨(參見圖8),肩胛骨(參見圖8);
腹與臀部(圖1中的2),對應髖骨(參見圖8);
大腿關節部(圖1中的3),對應膝關節,髕骨(參見圖8):
小腿和足部的踝關節部(圖1中的4)及足底電磁靴部(圖1中的6),對應小腿脛骨、距骨、跟骨及足底骰骨、跖骨等(參見圖8、圖9);
D:仿重力宇航服對全身各部施加的仿重力大小分布為:
①頭頂和肩部之間的彈性材料產生的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相當于頭部重力h;
②肩部和腹與臀部之間的彈性材料產生的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相當于頭部重力h,再加胸、腹、臀重力cah,再加上肢重力a,總計為:h+cah+2a;
③腹、臀與大腿膝關節部之間的彈性材料產生的張緊拉力,隨著人體的不同活動模式而變化:
站立時,單條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相當于頭部重力h,加上胸、腹、臀部重力cah,加上上肢兩臀和兩條大腿重力總和的一半,即:
單條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1/2(h+cah+2a+2t);
行走時,單條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在零和此大腿以上各身體部位重力總和,再加上一條大腿和另一條腿(大腿、小腿、足部)的重力總和之間變化,即:
0≤單條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h+cah+2a+2t+s+f);
另一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連同它的小腿及足部所受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都變為0;但同時此另一大腿及小腿與足部,需承受大腿加小腿加足部的拉伸仿重力,即
中的(t+s+f),由完整版仿重力宇航服的體外機械骨骼(碳纖維或輕質合金制成的體外機械臀)的彈性材料提供這種拉伸仿重力。
所以,在行走時,一條大腿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或拉伸仿重力),在一個行走周期里,實際由兩部分變化組成,即擠壓仿重力和拉伸仿重力的周期性變化,即:
拉伸仿重力中的(++s+f)≤單條大腿行走周期內所受仿重力≤擠壓仿重力(h+cah+2a+2t+s+f);
拉伸仿重力由完整版仿重力宇航服的體外機械骨骼的彈性材料提供(圖2);擠壓仿重力由簡化版仿重力宇航服提供(圖1)。
坐下時,臀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相當于頭部重力h,加上胸、腹、臀部重力cah,兩臀重力2a,再加上兩條大腿重力的一半,即:
臀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h+cah+2a+t;
④膝關節和小腿及足部之間彈性材料產生的張緊拉力,亦隨著人體的不同活動模式而變化:
站立時,單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或拉伸仿重力),相當于頭部重力h,加上胸、腹、臀部重力cah的一半,再加上一條手臂重力a和一條大腿重力t,加小腿重力s,加足的重力f,即:
單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1/2(h+cah)+a+t+s+f;
行走時,單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彈性材料的張緊拉力(即擠壓仿重力),在零和全身擠壓仿重力之間變化,即:
0≤單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h+cah+2(a+t+s+f);
此外,另一小腿及足部的受力情況是,其上部大腿及小腿和足部的擠壓重力變為零,但它受到完整版仿重力宇航服(圖2)的體外機械骨骼(體外機械臂)所設彈性材料施加的拉伸仿重力,即拉伸仿重力中的(t+s+f);故:
行走時,一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仿重力,在一個行走周期內,在拉伸仿重力中的(t+s+f)與全身擠壓仿重力h+cah+2(a+t+s+f)之間變化,即:
拉伸仿重力中的(t+s+f)≤單條小腿及足部行走周期內所受仿重力≤擠壓仿重力h+cah+2(a+t+s+f);
坐下時,單條小腿及足部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相當于大腿重力t的一半,加上小腿重力s和足部重力f即:
單條小腿及足部所承受的彈性材料張緊拉力(擠壓仿重力)=1/2t+s+f;
E:彈性材料(裝于簡化版仿重力宇航服(圖1)或完整版仿重力宇航服(圖2)的體外機械骨骼上的松緊帶或彈簧)(圖1中的7、8、9、10與圖2中的16、17、18),通過張緊調控裝置(圖1中的12、13、14與圖2中的19、20),調控仿重力宇航服各部分的彈性材料(圖1中的7、8、9、10與圖2中的16、17、18)的張緊程度,對活動狀態下的身體各部位,施加上述D所需求的擠壓仿重力或拉伸仿重力。
彈性材料可編織成網狀,也可以采用帶狀,可以采用盡可能少的帶狀彈性材料;可以采用很短的彈性材料,連接無彈性不改變長度的尼龍帶,加張緊調控裝置,來獲得所需仿重力大小的張緊拉力,同時不影響人的呼吸和血液、體液循環與身體舒適度。
張緊調控裝置(圖1中的12、13、14與圖2中的19、20)可采用液壓方式或機械方式控制彈性材料(圖1中的7、8、9、10與圖2中的16、17、18)的張緊程度。
張緊調節裝置(圖1中的12、13、14與圖2中的19、20)的控制,由仿重力穿戴設備相關配套設施的計算機,依據人體活動狀態下安裝在身體各部(胸、腹、手臂、大腿、小腿、足部)的表面肌電傳感器(圖4中的5、6、7、8)、壓力傳感器(圖3中的7)或位移傳感器(圖3中的7)所給出的數據,經軟件算法與預先存入的相關數據比對判斷,所得出的上述D所需身體各部所需擠壓仿重力或拉伸仿重力大小,予以實時控制。
仿重力宇航服與電磁靴之間,以無彈性尼龍帶(圖1中的11、圖3中的5)拉緊連接,使小腿及足部承受的仿重力大小,傳遞到電磁靴(圖1中的6、圖3中的1)。
仿重力宇航服的彈性材料的布設,只對人體體位的中軸線方向(縱向)施加仿重力,不在與中軸線垂直的橫向產生張緊擠壓,以防仿重力宇航服對人體的呼吸和血液、體液循環造成負面影響。
F:仿重力宇航服可在零(微)重力條件(懸空漂浮)下單獨使用,不使用電磁靴;此時,依據胸、背部、大腿、小腿上安裝的表面肌電傳感器給出的數據,判定人體活動狀態(仿站立、行走、坐下狀態),來控制和調控仿重力宇航服各彈性材料調控裝置,對身體各部施加所需仿重力大小。
G:鑒于零(微)重力條件下長期的太空飛行,給宇航員造成的主要健康問題,是脊柱及周圍肌肉的萎縮及背痛,和身體長高,故此,擠壓仿重力是最應該注意的,其它在身體不同狀態下加于上肢和下肢的拉伸仿重力是次要的。依據這種考慮,我們可以選擇舍棄制造拉伸仿重力的體外機械骨骼(體外機械臂)及所設彈性材料與張緊調控裝置,大大簡化仿重力宇航服,使其更為可靠、輕便、可行,即棄用附圖2的完整版仿重力宇航服設計,采用附圖1的簡化版仿重力宇航服設計。
H:依據G,還可以進一步簡化簡化版仿重力宇航服,推出更簡便的手動版仿重力宇航服,即取消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對人體(宇航員)各種活動狀態(站立、行走、坐姿、臥姿)下加于人體各部的仿重力調控,改用人工手動調控,使頭頂到肩部的擠壓仿重力保持為h;肩部到臀部之間的擠壓仿重力保持為h+cah+2a;腹臀與大腿膝關節部的擠壓仿重力保持為小于h+cah+2a+2t+s+f;膝關節和小腿及足部之間的擠壓仿重力保持為小于h+cah+2(a+t+s+f);經零(微)重力條件下反復測試,就可得到最簡單、最可靠且基本符合醫學要求的純手動調控的仿重力宇航服。
I:手動版仿重力宇航服,還可分解為可單獨使用的頭部仿重力束帶;胸腹部仿重力上裝;腹臀下肢仿重力褲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康子純,未經康子純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25251.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