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油品靜電測量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23066.2 | 申請日: | 2016-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4183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9 |
| 發明(設計)人: | 婁仁杰;戴麗平;馬端祝;陳思學;何明俊;張詩博;劉學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R29/24 | 分類號: | G01R29/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輝;周子軼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油品 靜電 測量 機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油品靜電測量機構,包括測量室、活塞以及氣動機構;所述測量室包括內筒、套設在所述內筒外的外筒以及設置在所述內筒與所述外筒之間的絕緣部,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由導電材料制成,所述絕緣部由絕緣材料制成;所述活塞設置在所述內筒內且能相對所述內筒滑動,所述活塞具有相背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測量室開設有用于與石油管道連通的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活塞的第一表面相對應設置;所述測量室開設有與所述氣動機構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活塞的第二表面相對應設置。該方案實現了現場電荷密度的在線測量、存貯和數據處理,克服了現有技術電荷密度檢測現場智能化不足的缺欠。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了測量監測儀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油品靜電測量機構。
背景技術
油品靜電是高速大容量裝卸作業的隱蔽火源,是威脅油罐、槽車、油輪、飛機等加油場所靜電安全的主要隱患。國內外目前通用的措施是限制加油速度。該措施存在兩大缺欠,一是影響油品靜電起電的因素較多,流速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但最大的影響變量是油品因素和設備因素;事實上,現場靜電事故多數與油品或設備的“意外”因素有關,有許多事故往往是在所謂安全流速范圍內發生的。第二,國內外推薦的安全流速,是在特定統計試驗條件下得出的極值界限,往往限制了現場加油條件的安全經濟性。因此,用監測靜電安全的直接參數取代流速管理,已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監測管線流動靜電,是國內外長期探索的熱點技術。現有技術主要如下:
1、20世紀70年代,美國A.O.SMITH公司最先提出了旋轉葉片式電荷密度測量裝置。該測量裝置的原理是,在管線籠式電荷室內裝有動、靜葉片,當用外部激勵馬達驅動動片旋轉時,靜止葉片的感應信號就會傳出被調制的脈動信號。當用標定設備標出PA表測量信號后,就可以顯示管線流動靜電的電荷密度了。該專利技術公布后,曾一度形成市場產品,但因可靠性等因素而很快停產。
2、1979年,總后車船研究所、北京勞動保護研究所與廣州電氣科學研究所合作,在國內首先提出了“球-桿”電極式電荷密度檢測儀,原理是用測量插入管線內“球-桿”電極平衡電位的方法,代替油品電荷密度的測量。
3、1992年,中石化安全技術研究所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公布了一種新的“球-桿”電極式電荷密度測量技術,原理是,用測量“球-桿”電極瞬態電位方法代替油品電荷密度的測量。
上述測量設備在國內雖有產品,但因使用條件限制而未能普及。
特別的,油品靜電的本質量是電荷密度(MC/M3),上述測量技術的共同原理是用傳感器拾取的簡介參量代替油品的電荷密度,測量精度和可靠性取決于標定試驗的設備條件、油品條件和試驗統計量。離開特定的試驗條件,特別是油品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如分散的游離水或懸浮雜質增加等),標定系數就會失去指導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油品靜電測量機構,該油品靜電測量機構可以實現油品流動靜電電荷密度的測量和在線監測。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油品靜電測量機構,包括測量室、活塞以及氣動機構;所述測量室包括內筒、套設在所述內筒外的外筒以及設置在所述內筒與所述外筒之間的絕緣部,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由導電材料制成,所述絕緣部由絕緣材料制成;所述活塞設置在所述內筒內且能相對所述內筒滑動,所述活塞具有相背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測量室開設有用于與石油管道連通的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活塞的第一表面相對應設置;所述測量室開設有與所述氣動機構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活塞的第二表面相對應設置;所述第一開口設置在所述測量室的上方,所述第二開口設置在所述測量室的下方,所述氣動機構固定設置在所述測量室的下方,所述活塞能沿縱向滑動;所述氣動機構上包括設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氣室,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均與所述第二開口連通,所述油品測量機構還包括切換閥和氣源,所述切換閥分別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連通,所述切換閥與所述氣源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2306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