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信令下發的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220032.8 | 申請日: | 2016-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429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程岳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00 | 分類號: | H04L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朱佳 |
| 地址: | 100083***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信令 下發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信令下發的方法及裝置。該方法為:發送端接收每一條控制信令消息相應的響應消息,確定各條響應消息的待處理順序,并對各條響應消息進行格式解析處理,以及基于處理結果對各條響應消息進行完整性驗證,若判定一條響應消息通過完整性驗證,且存在前序的至少一條響應消息未通過完整性驗證,則上報上述一條響應消息,直至所有響應消息上報完成。采用上述方法,在多信令下發的過程中,發送端在接收到完整的響應消息后,不需要等待其前序的響應消息上報完成后再上報該完整的響應消息,這樣,就降低了掉線指標,在提高下發效率的同時,提高了關鍵業績指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信令下發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現網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基站(Evolved Node B,eNB)本地的無線資源控制協議層(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向用戶終端(User Equipment,UE)并行下發多條控制面消息的情況,UE在接收上述eNB并行下發的控制面消息后,需要基于接收到的各條控制面消息分別生成相應的響應消息,并將響應消息返回給eNB。
現有技術下,當發送端本地的RRC層需要向接收端并行發送多條控制面消息時,發送端通過本地的介質訪問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層(Physical Layer,PHY)向接收端發送控制面消息,接收端在接收到發送端發送的多條控制面消息后,需要基于上述多條控制面消息分別生成相應的響應消息,并將上述響應消息通過接收端本地的MAC和PHY層返回給發送端,當發送端本地的無線鏈路控制層(Radio Link Control,RLC)在接收到接收端返回的響應消息時,需要根據協議規定按照發送端并行發送多條控制面消息時的發送順序遞交響應消息給發送端本地的RRC層。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發送端本地的RLC層在接收接收端返回的響應消息時,發送端本地的RLC層只能按照發送端并行發送多條控制面消時,發送端的發送順序向發送端本地的RRC層遞交相應的響應消息,那么,在前面的響應消息未接收完整的情況下,即便是后面已接收完整的比較重要的響應消息也無法遞交至發送端本地的RRC層,定時器超時后,發送端就會釋放本次會話,從而產生一次掉話,增加了掉線指標,降低了控制面消息下發效率的同時,降低了關鍵業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指標)。
綜上所述,需要設計一種新的多信令下發的方法來彌補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多信令下發的方法及裝置,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控制面信令消息下發效率低、掉線指標高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信令下發的方法,包括:
發送端向接收端下發至少兩條控制信令消息;
發送端分別接收接收端返回的針對每一條控制信令消息的響應消息,并確定各條響應消息的待處理順序;
發送端對接收到的各條響應消息進行格式解析處理,并基于處理結果對各條響應消息進行完整性驗證,其中,發送端每判定一條響應消息通過完整性驗證,若基于所述待處理順序確定所述一條響應消息存在前序的至少一條響應消息,且所述前序的至少一條響應消息中存在未通過完整性驗證的響應消息,則上報所述一條響應消息,直至所有響應消息上報完成。
可選的,發送端確定各條響應消息的待處理順序,具體包括:
發送端基于所述至少兩條控制信令消息的發送順序,確定接收端返回的,針對每一條控制信令消息的響應消息的待處理順序。
可選的,發送端對任意一條響應消息進行完整性驗證,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2003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