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15017.4 | 申請日: | 2016-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844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宿佳敏;曹美芹;王玉華;田永義;李明;宋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奧杰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2/02 | 分類號: | H01M2/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效 降低 電磁 干擾 電池 布線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車輛布線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
【背景技術】
純電動客車集整車高壓系統與低壓系統一體,電磁干擾問題較傳統汽油車更為嚴重,其中線束系統是電磁干擾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在保證基本零部件滿足電磁干擾實驗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高低壓系統之間的輻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純電動車中高壓大功率的電子電器裝置和驅動電機在工作時會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同時電動車比傳統車增加了更多的高壓器件和CAN總線通訊模塊,對電磁兼容的敏感性要更強,電磁干擾嚴重影響著整車安全性、可靠性。如何解決規避純電動車的電磁兼容問題,是純電動汽車設計的重要工作。
電磁兼容三要素是干擾源、傳播途徑和敏感源,三要素中的任何一個條件的削弱或缺失,電磁干擾都將得到改善和解決。電動車的車載電磁干擾源主要有電機、動力電池、電力電子裝置、電動輔助系統。因此對動力電池包的布線設計優化對有效降低電磁干擾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電源電磁率相互抵消,從電磁干擾源頭上有效的降低了電磁輻射干擾。
本發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目的:一種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其包括電池包,所述電池包括第一電池、與所述第一電池背對背設置的第二電池、與所述第一電池并列設置的第三電池以及與所述第三電池背對背設置的第四電池,所述第一電池與所述第二電池之間連接有第一導線,所述第三電池與所述第四電池之間連接有第二導線,所述第一導線與所述第二導線平行并列從所述電池包的中部穿過,所述第一導線中的電流方向與所述第二導線中的電流方向相反。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電池中的正極和所述第二電池中的正極構成的連線與所述第一電池中的負極和所述第二電池中的負極構成的連線呈交叉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電池中的正極和所述第四電池中的正極構成的連線與所述第三電池中的負極和所述第四電池中的負極構成的連線呈交叉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電池與所述第三電池靠近的兩個電極相反,所述第二電池與所述第四電池靠近的兩個電極相反。
進一步的,所述電池包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電池中電極所在表面一側的第五電池、與所述第五電池背對背設置的第六電池。
進一步的,所述第五電池與所述第六電池之間連接有第三導線,所述第三導線從所述電池包的內部穿過,所述第三導線與所述第一導線垂直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五電池中的正極和所述第六電池中的正極構成的連線與所述第五電池中的負極和所述第六電池中的負極構成的連線呈交叉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電池包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電池中電極所在表面一側的第七電池、與所述第七電池背對背設置的第八電池。
進一步的,所述第七電池與所述第八電池之間連接有第四導線,所述第四導線從所述電池包的內部穿過,所述第四導線與所述第一導線垂直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七電池中的正極和所述第八電池中的正極構成的連線與所述第七電池中的負極和所述第八電池中的負極構成的連線呈交叉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一種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將電池包中的電池連接線從電池包內側中間合并布置,連接線中的相反電流產生的電磁頻率可以相互抵消,從而實現了有效降低電磁輻射干擾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四包電池包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六包電池包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5為現有技術中八包電池包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三的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表示:
100有效降低電磁干擾的電池包布線結構;
1第一電池;2第二電池;3第三電池;4第四電池;5第五電池;6第六電池;7第七電池;8第八電池;12第一導線;34第二導線;56第三導線;78第四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背對背”中的背面是指電池中與電極所在表面的另一相對表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奧杰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奧杰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1501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