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201880.4 | 申請日: | 2016-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421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03 |
| 發明(設計)人: | 吳若父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若父 |
| 主分類號: | G08G1/054 | 分類號: | G08G1/054;G08G1/04 |
| 代理公司: | 張家界市慧誠商標專利事務所 43209 | 代理人: | 高紅旺 |
| 地址: | 427000 湖南省張家***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光電開關 計時器 計時 隧道 監測器 紅外發射端 紅外接收端 以太網模塊 攝像頭 計時啟動 復位端 輸出端 通信器 超速 處理器連接 連接處理器 維護方便 處理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包括攝像頭、處理器、第一光電開關、第二光電開關、計時器和以太網模塊通信器,計時器包括計時啟動端、計時停止端、計時輸出端和復位端,第一光電開關和第二光電開關分別連接計時器的計時啟動端和計時停止端,計時器的計時輸出端和復位端連接處理器,處理器連接攝像頭和以太網模塊通信器;所述第一光電開關包括第一紅外發射端和第一紅外接收端,分別安裝高速隧道兩側邊,所述第二光電開關包括第二紅外發射端和第二紅外接收端,分別安裝高速隧道兩側邊;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安裝使用維護方便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速度監測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機動車輛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速公路的擴展,行駛在高速的車輛越來越多,高速超速造成的惡性事故越來越頻繁,高速超速造成的交通事故多數是性質較為嚴重的事故,對社會具有較大的影響性。
現階段,對于高速超速的防治,主要是通過在高速路段安裝超速監測設備,監測出超速車輛,并對超速駕駛人員進行懲罰。目前,比較常用的機動車超速監測設備有:1、線圈感應式監測系統,包括用于車輛速度感應的環形線圈傳感器,和用于取證拍照的攝像機;2、雷達測速系統,包括測速雷達和攝像機;3、GPS定位測速系統,該系統通過固定設置在公路上的信號機、無線車牌和計算機管理系統構成。
上述幾種超速測速系統均存在結構復雜、造價高、安裝使用維護不便等缺陷。
另外,現有的高速隧道內的測速設備與露天式測速設備相同,主要是雷達測速或線圈感應測速;由于隧道的特殊性,其用于測速的電磁波或超速波易受到干擾,準確性有待提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實現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安裝方便、以及測速準確性高的隧道超速監測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攝像頭1、處理器2、第一光電開關3、第二光電開關4、計時器5和以太網模塊通信器6,計時器5包括計時啟動端51、計時停止端52、計時輸出端53和復位端54,第一光電開關3和第二光電開關4分別連接計時器5的計時啟動端51和計時停止端52,計時器5的計時輸出端53和復位端54連接處理器2,處理器2連接攝像頭1和以太網模塊通信器6;
所述第一光電開關3包括第一紅外發射端31和第一紅外接收端32,分別安裝高速隧道兩側邊;當第一紅外發射端31與第一紅外接收端32之間無間隔物時,輸出低電平;
所述第二光電開關4包括第二紅外發射端41和第二紅外接收端42,分別安裝高速隧道兩側邊;當第二紅外發射端41與第二紅外接收端42之間無間隔物時,輸出低電平;
所述第一光電開關3與第二光電開關4的安裝高度為50cm至100cm,所述第一光電開關3與第二光電開關4的水平間距為100cm至200cm。
工作原理:當車輛經過第一光電開關3時,第一光電開關3由低電平轉為高電平,產生脈沖,觸發計時器5開始計時,當車輛經過第二光電開關4,第二光電開關4由低電平轉為高電平,產生脈沖,觸發計時器5停止計時,同時計時器5將其計時信號傳輸到處理器2,并由處理器2控制其計時器5的復位端54進行復位;處理器2根據其計時信號,計算出速度;當計算得出的速度超過設定速度時,處理器2控制攝像頭1對超速車輛進行拍照,并將拍照圖片通過以太網模塊通信器6傳輸到網絡服務器,進行取證保存。
有益效果:本發明所述的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其實現測速的部件主要為處理器2、第一光電開關3、第二光電開關4和計時器5,其中處理器2也是現有監測設備中必要的分析控制電路模塊,其中第一光電開關3、第二光電開關4和計時器5為常用的電子元件,成本較低,且安裝非常方便,因此,本發明所述的用于高速隧道的超速監測器相對于常規的雷達測速系統具有較低的造價和安裝成本,相對于線圈感應式測速器具有較低的安裝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若父,未經吳若父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20188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