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競爭的網絡中用于媒體訪問的方法和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93228.2 | 申請日: | 2007-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518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13 |
| 發明(設計)人: | 馬小駿;何勇;章志剛;張煥強;李鈞;查爾斯.傳明.王 | 申請(專利權)人: | 湯姆遜許可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74/08 | 分類號: | H04W74/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11105 | 代理人: | 呂曉章 |
| 地址: | 法國布洛涅***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競爭 網絡 用于 媒體 訪問 方法 設備 | ||
本申請是2007年6月22日提交的申請號為200780053322.0的發明專利申請“基于競爭的網絡中用于媒體訪問的方法和設備”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于競爭的網絡中的媒體訪問(media access),尤其涉及通過減少或消除基于競爭網絡中的競爭來獲取對基于競爭的網絡中的通信媒體的訪問。
背景技術
媒體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公平機制來控制對共享的通信媒體的訪問。但是,在諸如IEEE 802.11 WLAN的無線通信媒體中,MAC層必須在發送數據幀之前獲得對網絡的訪問??梢酝ㄟ^兩種不同的訪問機制來完成:基于競爭的機制和中央控制訪問機制?;诟偁幍臋C制被稱作分布協調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中央控制訪問機制被稱作點協調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PCF)。
PCF模式允許實現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機制,但是其是可選的,并且需要額外的交互來協商移動終端和接入點(access point,AP)之間的QoS。通常做為默認模式使用的DCF模式不提供任何QoS機制。因此,在一個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中,包括基站AP在內的所有站臺(station)都有相同的概率來獲得對媒體的訪問以及通過媒體發送數據。這類服務被稱為“最大努力(best effort)”。
3種幀間間隔(inter-frame space,IFS)的間隔(interval)推遲了IEEE 802.11站臺對于媒體的訪問,以及提供了多種優先級別。每一種間隔(interval)定義了上一幀的最后一個符號的結束和下一幀的第一個符號的開始之間的時間。短幀間間隔(short inter-frame space,SIFS)通過允許一些幀可以在其它幀之前訪問媒體來提供最高的優先級別,例如,ACK幀,清除發送(clear-to-send,CTS)幀,或者上一個數據幀的片段。
因為在任何一個時間段中只能發送一個傳輸流,所以多個無線站臺同時試圖發送數據會導致下行通信媒體和上行通信媒體中的沖突。這個問題在業務量大的時候尤其明顯,并且可能使得協議不穩定。為了能夠同時發送和接收數據,IEEE802.11 MAC層沒有使用沖突檢測,而是使用了沖突避免。為了解決沖突問題,使用二進制指數退避(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來使得后續的發送嘗試在時間上隨機交錯。DCF使用物理和虛擬的載波監聽機制(帶有沖突避免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以及二進制指數退避,從而允許在監聽信道活躍后進行訪問嘗試。
用于IEEE802.11標準家族的退避過程(backoff procedure)最初被DCF模式引入,用做沖突避免的基本解決方案。后來則被IEEE802.11e用于解決增強分布式信道訪問功能(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 function,EDCAF)中的內部沖突問題。正在制定之中的IEEE802.11n標準仍然把退避過程做為用于支持移動站間的分布式訪問的基本方法來使用?,F在,IEEE 802.11系列的幾乎所有的商業無線產品把DCF/EDCAF做為媒體訪問的解決方案來使用,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賴退避機制來避免沖突。在本文中,“/”表示相同或相似組件或結構的別名。即,“/”和“或”在本文中的意思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湯姆遜許可公司,未經湯姆遜許可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9322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