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溶劑再生利用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1611193187.7 | 申請日: | 2016-12-21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1865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發明(設計)人: | 安杰;陳天文;陳林;趙多;劉仲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
主分類號: | C07C7/11 | 分類號: | C07C7/11;C07C11/22;C07C5/08;C07C9/02;C07C7/167;C07C7/00;C07C15/04 |
代理公司: | 重慶弘旭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高彬 |
地址: | 401254***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炔烴 乙炔工藝 溶劑再生 天然氣 溶劑 產物分離 溶劑過濾 溶劑加氫 輸送過程 富含 加氫 過濾 凈化 吸收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溶劑再生利用方法,通過將富含高級炔烴溶劑過濾、過濾后的富高級炔烴溶劑加氫、加氫后的產物分離的過程;有效的除去了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烴溶劑中的高級炔烴,獲得凈化后的溶劑用于炔烴的吸收、減少氣相高級炔烴輸送過程中的運行風險,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溶劑再生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術
乙炔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用于生產氯乙烯、醋酸乙烯、1.4-丁二醇等有機化學品。目前生產乙炔的方法主要有電石法和天然氣部分氧化法,與電石法相比,天然氣部分氧化法有能耗低、污染小等優點,在西歐國家得以廣泛采用。天然氣部分氧化法制乙炔是將一定比例的預熱到一定溫度的天然氣和氧氣在乙炔反應爐中混合并反應,反應產物用水、油等介質將裂化氣淬冷至100℃以內,經過除塵、冷卻、壓縮后送至粗乙炔提濃裝置,利用NMP、DMF等溶劑將裂化氣進一步分離為產品乙炔氣、合成氣以及高級炔烴氣的工藝。高級炔作為一種反應活性高的不飽和烴,容易聚合、分解,產生大分子芳香烴,鏈狀烴等聚合物,這些聚合物堆積在設備、管道內,容易導致管道設備堵塞,影響裝置運行壽命;而且高級炔在高壓下容易發生爆炸,比如,丁二炔的分壓高于0.02MPa(絕壓)時,容易發生爆炸性分解。目前生產裝置的高級炔烴經乙炔尾氣稀釋伴熱送至鍋爐燃燒,尚未見回收利用工藝技術的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溶劑再生利用的方法,該方法安全性好、操作簡單。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烴溶劑再生利用的方法,包括將富含高級炔烴溶劑過濾、過濾后的富高級炔烴溶劑加氫、加氫后的產物分離的過程;所述富高級炔烴溶劑是指經過壓縮后的部分氧化產物(簡稱裂化氣)加壓吸收后獲得的富氣溶劑,再經過合成氣氣提回收乙炔后的溶劑;所述加氫是指以富高級炔溶劑和氫氣在氧化鋁負載鎳為催化劑的情形下,將富高級炔溶劑中的不飽和烴通過加氫使其成為飽和烴的過程,其中不飽和烴為乙炔、甲基炔、丙二烯、乙烯基乙炔以及丁二炔中的一種或多種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溶劑為NMP或DMF。
為了增加加氫效果,提高高級炔烴回收效率,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加氫反應的溫度為60-130℃,壓力為0.8-2.2MPa。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級炔烴回收效率,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加氫反應的溫度為70-110℃,壓力為1.6-2.0MPa。
為了提高生產順應性,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過濾為以活性炭為過濾介質,除去富高級炔烴溶劑中所含的聚合物、難溶性無機鹽、氧化鐵等雜質。
為了提高單一成分的分離效果,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加氫后產物在絕壓為0.016-0.030MPa,溫度為110-160℃條件下分離,所述分離產物為飽和烴、苯和水。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飽和烴為乙烷、丙烷和/或丁烷。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上述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工藝中富高級炔烴溶劑再生利用的方法,富含高級炔烴的NMP溶劑,用活性炭過濾以除去富高級炔烴溶劑中所含的聚合物、難溶性無機鹽和/或氧化鐵,過濾后的富高級炔烴溶劑和氫氣為在氧化鋁負載鎳為催化劑,在溫度為為70-110℃,壓力為1.6-2.0MPa的條件下使不飽和烴成為飽和烴的過程,其中不飽和烴為乙炔、甲基炔、丙二烯、乙烯基乙炔以及丁二炔中的一種或多種混合;加氫過后的溶劑在絕壓為0.016-0.030MPa,溫度為110-160℃條件分離出飽和烴、苯和水,其中飽和烴為乙烷、丙烷和/或丁烷。
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未經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9318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