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脫硝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92726.5 | 申請日: | 2016-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3164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李國棟;范玲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國棟;范玲燕 |
| 主分類號: | B01D53/81 | 分類號: | B01D53/81;B01D53/86;B01D53/56;B01D53/58;B01J23/63;B01J20/08;B01J20/30 |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專利代理事務所37223 | 代理人: | 張瑞林 |
| 地址: | 255400 山東省淄博***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硝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一種脫硝劑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催化裂化助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催化劑在反應器和再生器之間進行循環,通常在離開反應器時,催化劑上含焦炭約3~10wt%,須在再生器內用空氣中的氧燒去沉積的焦炭以恢復催化活性。催化劑上沉積的焦炭主要是反應縮合物,主要成分是碳和氫,當裂化原料含硫和氮時,焦炭中也含有硫和氮。積炭的催化劑經和氧氣進行再生反應,生成CO2、CO 和H2O,再生煙氣中還含有SOx和NOx。隨著社會的發展,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要求再生煙氣中的氮氧化物(簡稱NOx)不能超標排放。現有催化裂化裝置中,有很多設有一氧化碳燃燒爐以利用再生器生成的大量一氧化碳(反應為放熱反應,熱效應相當大,足以提供本裝置熱平衡所需的熱量)。
現有催化裂化裝置降低NOx排放除了通過脫硝裝置外,主要是通過使用脫硝劑。現有脫硝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現有脫硝劑只能將再生煙氣中的NOx降低至200mg/Nm3左右,在越來越嚴峻的環保要求下,已經不能適應生產需要。其次,現有脫硝劑在消耗NOx的同時,幾乎都消耗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種可燃燒再利用的氣體,而現有的脫硝劑工作過程中均消耗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無法作為可燃能源進行二次利用。而在大規模工業生產中,一氧化碳的年生成量是巨大的,現有脫硝劑的使用導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費。使得后面的燃燒爐操作浮動很大甚至不能正常運轉。目前迫切需要一種既能大幅降低再生煙氣中NOx濃度(至少降低至100 mg/Nm3)及NH3濃度,又不消耗一氧化碳的脫硝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有效降低煙氣中NOx濃度及NH3濃度,同時工作過程中不消耗煙氣中的一氧化碳的脫硝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脫硝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活性氧化鋁50~90份、銥或銠的化合物0.1~10份、稀有金屬元素的硝酸鹽1~8份、稀土元素的氯化物0.1~0.5份、過渡金屬元素的硝酸鹽1~10份、堿土金屬元素的硝酸鹽1~5份、水20~200份。
本發明的發明人認為,導致現有的脫硝劑在工作過程中消耗一氧化碳的原因是:脫硝劑中的貴重金屬對一氧化氮存在吸附、活化的作用。本發明中經步驟a)~c)的操作后,所獲得的脫硝劑中:貴重金屬元素、稀有金屬元素、稀土元素、過渡金屬和堿土金屬分別以金屬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多種金屬組分聯合使用的設計,使該脫硝劑的脫硝率更高。該脫硝劑工作過程中,利用多金屬間的相互作用,選擇性的將再生煙氣中的NOx進行吸附并分解,同時按照本發明原料中的特定的金屬比例,將貴重金屬吸附一氧化碳的作用選擇性的屏蔽。
助燃反應機理:(Pr代表貴重金屬):
吸附活化:Pr + O2→ Pr-O;
氧化助燃:Pr-O + CO(或C)→Pr + CO2↑;
脫硝反應機理:(Me和Pe分別代表不同的金屬):
Me + NH3→Me:NH2-H;
Pe + NO → Pe:N=O;
Me:NH2-H + Pe:N=O → N2↑ + H2O + Me + Pe。
當多種金屬的比例達到本發明限定的原料重量份比值時,所獲得的該脫硝劑在處理煙氣的過程中:金屬Me和Pe會將貴重金屬Pr對CO的吸附性進行屏蔽掉。在此基礎上,本發明的發明人優化了貴重金屬元素為銥或銠,同時添加稀有金屬元素的硝酸鹽,用以改善所選貴重金屬工作環境,從而使得本發明對NOx的吸附和分解的效率更高。
本脫硝劑優選的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活性氧化鋁60~70份、銥或銠的化合物4~7份、稀有金屬元素的硝酸鹽3~5份、稀土元素的氯化物0.2~0.3份、過渡金屬元素的硝酸鹽4~7份、堿土金屬元素的硝酸鹽2~3份、水35~40份。優選的原料重量份組成能夠達到更佳的脫硝效果,相同使用量時催化裂化裝置的NOx濃度及NH3濃度達到最低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國棟;范玲燕,未經李國棟;范玲燕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9272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