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88707.5 | 申請日: | 2016-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1210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 發明(設計)人: | 劉全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全文 |
| 主分類號: | B01J20/24 | 分類號: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4500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吸附材料 含鉛廢水 醋酸 廢水處理領域 苯甲酸甲酯 復合型材料 硅烷偶聯劑 納米硅藻土 氧化石墨烯 二次污染 二氧化錳 高孔隙度 吸附過程 硬脂酰胺 重量份數 環糊精 殼聚糖 強吸附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屬于廢水處理領域。該吸附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氧化石墨烯3?8份、β?環糊精2?11份、殼聚糖10?15份、硅烷偶聯劑1?5份、醋酸15?25份、硬脂酰胺3?7份、苯甲酸甲酯1?4份、二氧化錳3?6份、納米硅藻土12?20份。本發明制成的吸附材料為具有高孔隙度、高比表面積的復合型材料,對鉛有強吸附能力,吸附過程快速、高效,且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
背景技術
鉛及其化合物是一種不可降解的環境污染物,可通過廢水、廢氣、廢渣大量流入環境,通過食物鏈、土壤、水與空氣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人體,損害造血系統,引起貧血、神經系統末稍神經炎,還可隨血液流入腦組織,損害小腦和大腦皮質細胞,干擾新陳代謝活動,引起腦損傷,而且鉛毒性持久,半衰期長達10年,不易被人體排出,任何程度的鉛污染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廢水中的總鉛為第一類污染物,含鉛廢水如需排放,總鉛在車間排放口必須達到第一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排放標準。
目前,處理廢水中重金屬鉛離子,工業上一般采用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電解法。另外,液膜法和生物吸附法是新興的含鉛廢水的處理方法,目前處于研究階段,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化學沉淀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處理效果好,目前,對高濃度、大流量的含鉛廢水的處理應用較普遍,但費用高、處理量小、選擇性差、污泥量大、污泥不易處理、易造成二次污染。離子交換法具有占地面積小、管理方便、鉛離子脫除率高,而且處理得當可使再生液作為資源回收,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但是一次性投資大,運行費用高,樹脂易受污染或氧化失效,再生頻繁,再生問題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電解法工藝成熟,具有去除率高,無二次污染,所沉淀的重金屬可回收利用,對廢水水質變化適應性較強,反應時間短,但處理大量廢水時能耗大,電極金屬耗量大,不適合高濃度廢水。液膜法凈化了水質,又富集回收了重金屬,起到雙重功效,但由于液膜技術難度大,用于制備乳化劑液膜的表面活性劑品種少、性能差、破乳技術不過關等,阻礙了該法的工業化。生物吸附法不使用化學藥劑,污泥量極少,無二次污染、排放水可回用,菌泥中金屬可回收且菌泥可用作肥料,微生物對鉛離子在低濃度下處理效果好,但易受pH值、溫度、金屬離子濃度、生物膜的培養條件、共存重金屬離子等較多因素影響。所以對含鉛廢水處理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危害非常重要,急需一種高效處理含鉛廢水的復合材料來解決鉛污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處理含鉛廢水的吸附材料,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氧化石墨烯3-8份、β-環糊精2-11份、殼聚糖10-15份、硅烷偶聯劑1-5份、醋酸15-25份、硬脂酰胺3-7份、苯甲酸甲酯1-4份、二氧化錳3-6份、納米硅藻土12-20份。
所述的氧化石墨烯是利用Hummers法制備的,即將濃硫酸中的高錳酸鉀與石墨粉末經氧化反應之后,得到棕色的在邊緣有衍生羧酸基及在平面上主要為酚羥基和環氧基團的石墨薄片,此石墨薄片層可以經超聲或高剪切劇烈攪拌剝離為氧化石墨烯。
所述的納米硅藻土粒度為300-500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制成的吸附材料為具有高孔隙度、高比表面積的復合型材料,對鉛有強吸附能力,吸附過程快速、高效,且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以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全文,未經劉全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8870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