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82203.2 | 申請日: | 2016-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164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01 |
| 發明(設計)人: | 黃俊誠;黃建芯;黃薦苰;黃金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
| 主分類號: | B24B29/02 | 分類號: | B24B29/02;B24B49/00;B24B5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譽威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叢芳 |
| 地址: | 中國臺灣高雄市楠***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動車 電磁 屏蔽 薄板 控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適應各種加工件表面形狀的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拋光加工通常是用在產品精加工的過程中,用來去除產品表面的氧化層或毛邊,以提升產品的表面質感。然而,對于具有較復雜曲面的產品,或是以貴重材料制作成的產品而言,若沒有控制好拋光輪的下壓力,則會導致破壞產品原有的表面形狀或過度移除產品表面的貴重材料。
再者,若拋光輪經長時間使用而使其軸心偏移,或是拋光輪本身的制作缺陷,也會影響拋光質量。因此,如何提升拋光質量已成了目前相關業者積極努力的目標。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其可在拋光過程中,因應加工件的表面形狀來隨時調整拋光輪與加工件間的接觸力,以提升拋光質量并可延長拋光輪的使用壽命。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此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包含使用一種拋光設備拋光加工件。此拋光設備包含第一座體、第二座體、拋光輪、第一傳動系統、第二傳動系統、第一傳感器、第二傳感器以及動力源。第二座體設于第一座體之一側。拋光輪設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之間,且拋光輪具有主軸,且主軸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傳動系統設置在第一座體上,且連接拋光輪的主軸的第一端。第一傳動系統被配置以控制第一端升降。第二傳動系統設置在第二座體上,且連接拋光輪的主軸的第二端。第二傳動系統被配置以控制第二端升降。第一傳感器設置在第一傳動系統上,被配置以感測拋光輪靠近第一端的部分施加于加工件的第一下壓力,并將第一下壓力強制反饋至第一傳動系統。第二傳感器設置在第二傳動系統上,被配置以感測拋光輪靠近第二端的部分施加于加工件的第二下壓力,并將第二下壓力強制反饋至第二傳動系統。動力源具有驅動軸連接拋光輪的主軸,且動力源被配置以驅動拋光輪轉動。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一傳動系統包含第一滑塊、第一壓缸以及第一傳動源。第一滑塊連接于第一端。第一壓缸設置在第一座體上,且第一壓缸具有第一輸出軸連接第一滑塊。第一傳動源連接第一壓缸,被配置以提供第一壓缸工作的動力,以使第一壓缸控制第一滑塊升降。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二傳動系統包含第二滑塊、第二壓缸以及第二傳動源。第二滑塊連接于第二端。第二壓缸設置在第二座體上,且第二壓缸具有第二輸出軸連接第二滑塊。第二傳動源連接第二壓缸,被配置以提供第二壓缸工作的動力,以使第二壓缸控制第二滑塊升降。
依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一座體具有第一滑軌,且第一滑塊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一滑軌上。第二座體具有第二滑軌,且第二滑塊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二滑軌上。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每一個第一傳動系統與第二傳動源為氣壓源及/或油壓源。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一傳動系統包含第一馬達、第一螺桿以及第一滑塊。第一馬達設置在第一座體上。第一螺桿連接第一馬達。第一滑塊連接于第一端,且第一馬達被配置以驅動第一螺桿旋轉以使第一滑塊沿著第一螺桿升降。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二傳動系統包含第二馬達、第二螺桿以及第二滑塊。第二馬達設置在第二座體上。第二螺桿連接第二馬達。第二滑塊連接于第二端,且第二馬達被配置以驅動第二螺桿旋轉以使第二滑塊沿著第二螺桿升降。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第一座體具有第一滑軌,且第一滑塊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一滑軌上。第二座體具有第二滑軌,且第二滑塊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二滑軌上。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拋光設備還包含萬向接頭。此萬向接頭連接于動力源的驅動軸以及拋光輪的主軸之間。
依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上述的拋光輪為金屬刷或高分子刷。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的電動車電磁屏蔽薄板拋光控制方法可在拋光過程中,實時量測拋光輪兩側施加于加工件的下壓力,并隨時回饋至第一傳動系統與第二傳動系統,以使第一傳動系統與第二傳動系統可隨時調整拋光輪與加工件表面的相對位置,來使拋光輪與加工件之間具有平均的接觸力。借此,可維持拋光輪對加工件表面在適當的移除量,避免過度移除加工件表面的材料而導致浪費材料或影響加工件的形狀。
再者,通過控制拋光輪與加工件表面之間的接觸力,也可避免拋光輪因設置位置不正確,或因拋光輪本身的制造缺陷而影響拋光效果,進而可延長拋光輪的使用壽命,并可提升拋光質量。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未經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8220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頻道切換方法
- 下一篇:基于掃碼的智能電視兒童鎖系統及鎖定方法和解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