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78231.7 | 申請日: | 2016-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963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曲希玉;韓宏偉;宋亮;高秋菊;邱隆偉;王楠;張鵬;陳修;王曄磊;孫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5/08 | 分類號: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26658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質 歷史時期 孔隙 恢復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孔隙度反演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埋深的逐漸增大,儲層經歷了壓實壓溶、膠結交代、溶蝕等各種復雜的成巖作用,形成了現今的孔隙結構特征,但如果想要明確具體地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儲層孔隙特征和物性定量表征,就需要對儲層各個時期的孔隙面貌進行恢復。
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用于對儲層各個時期的孔隙面貌進行恢復。
發明內容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確定儲層的成巖演化序列并對物性演化階段進行劃分;
S2:定量計算各成巖階段面孔率的變化量;
S3:建立面孔率-孔隙度轉化關系式,計算各個成巖階段孔隙度的變化量;
S4:計算各個成巖階段的壓實減孔量;
S5:建立孔隙度演化曲線,完成孔隙度的恢復過程。
優選地,所述S1中,根據巖石薄片中自生礦物的充填順序、交代關系和包裹體特征,確定儲層的成巖共生序列,并結合研究區的埋藏演化史對儲層進行成巖演化階段的劃分,并對各個階段的成巖序列進行詳細分析。
優選地,所述S2中,通過對巖石鑄體薄片的分析鑒定,選取鏡下有典型現象的視域拍攝照片,通過照片拼接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得到樣品選定視域下的孔隙結構狀態;根據樣品所經歷的成巖作用演化階段,采用反演回剝法和人-機交互的圖像分析技術,從現今孔隙狀態開始對各個成巖階段進行依次回剝,得到各種成巖事件發生時的孔隙狀態,最終確定各成巖階段造成的面孔率的變化量。
優選地,所述反演回剝法是以巖石鑄體薄片為對象,統計鏡下觀察到的各種自生礦物和儲集空間的面孔率,然后分別計算它們在儲集層孔隙演化過程中的變化量的方法。
優選地,所述S3中,采用偏光顯微鏡和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統計各巖石鑄體薄片中相對應的面孔率,最終得到巖石樣品面孔率和相應的孔隙度數據;將相對應的面孔率與孔隙度數據做散點交會圖,并進行曲線擬合,最終確立面孔率與孔隙度的函數關系式;將從鑄體薄片中得到的面孔率轉化為孔隙度,從而得出各個成巖階段孔隙度的變化量。
優選地,所述S4中,將壓實作用的總減孔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分配到各期成巖作用中,然后利用儲層原始孔隙度和晚期壓實減孔的經驗來確定早期壓實減孔量,其中,計算儲層的原始孔隙度的經驗公式為Φ原始=20.91+22.90/So;So為Trask分選系數,So=P25/P75,P25和P75分別為粒度累積曲線25%和75%處的粒度值;早期壓實減孔量的計算公式為Φ早期壓實=Φ原始-Φ膠結-Φ晚期壓實-Φ構造擠壓﹢Φ溶蝕-Φ現今;其中,Φ原始為儲層原始孔隙度,Φ膠結為儲層膠結物含量,Φ晚期壓實為儲層晚期壓實減孔量,Φ構造擠壓為儲層構造壓實減孔量,Φ溶蝕為儲層溶蝕孔的含量,Φ現今儲層現今有效孔隙度。
優選地,所述S5中,確定各成巖階段開始時的孔隙度以及各階段孔隙度的變化量,結合研究區的埋藏演化史信息,建立其孔隙度的演化曲線,完成對孔隙度的恢復。
本發明中,所述一種地質歷史時期儲層孔隙度恢復的方法以“儲層成巖作用演化序列-儲層孔隙結構”約束下的地質歷史時期儲層物性恢復方法為指導,以巖石鑄體薄片現今的孔隙結構特征為基礎,結合儲層的埋藏演化史、整個地質歷史時期的成巖作用演化序列以及單因素對儲層物性的影響,充分利用人工繪制與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定量求取不同成巖作用類型在不同時期造成的儲層孔隙度變化值,采用“反演回剝法”恢復儲層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各主要成巖階段的孔隙度;然后,借助于儲層現今的孔隙結構,在成巖作用演化序列約束下,充分考慮不同成巖事件造成的儲層孔隙度的貢獻量,依次恢復地質歷史時期各主要成巖階段儲層的孔隙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大23井2798.4m(T2)樣品顯微鏡下孔隙狀態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大23井2798.4m(T2)樣品各個成巖階段的孔隙狀態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7823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