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地震屬性的裂縫定量化預測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77648.1 | 申請日: | 2016-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4229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9 |
| 發明(設計)人: | 馬曉宇;張研;徐光成;李文科;于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V1/28 | 分類號: | G01V1/28;G01V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沈金輝 |
| 地址: | 10000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地震 屬性 裂縫 量化 預測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地震屬性的裂縫定量化預測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獲取目的層的三維地震數據和測井數據,基于這兩項數據獲得目的層的構造解釋;對三維地震數據進行去噪處理;對去噪處理后的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相干屬性計算,得到相干屬性體;對去噪處理后的三維地震數據體進行曲率屬性計算,得到曲率屬性體;對相干屬性體進行值域校正;基于曲率屬性體以及校正后的相干屬性體,計算得到裂縫預測屬性體;根據裂縫預測屬性體對地下裂縫的空間展布信息進行預測。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快速準確地定量化描述地下裂縫空間展布信息。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地震屬性的裂縫定量化預測的方法,屬于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自近代油氣勘探開始以來,已逾百年歷史。油氣勘探目標已由早期的尋找構造圈閉,到近年來尋找巖性圈閉。隨著勘探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在地下許多地層中有裂縫發育,裂縫發育的地層往往儲層也較為發育,相比裂縫不發育的儲層還伴隨著油氣高產。研究認為,裂縫不僅是滲流通道,也是重要的儲集空間,是影響儲層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準確預測地下裂縫空間展布是油氣勘探的重要研究內容。
由于地下構造復雜,裂縫的空間展布形態千變萬化,對其準確預測難度較大。常用的地震裂縫預測技術包括相干、曲率、螞蟻追蹤、體積膨脹系數和疊前方位各向異性分析等技術。
相干技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裂縫預測技術,通過地震道組合分析空間不連續性來預測裂縫,可以較好刻畫裂縫空間展布趨勢,該技術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技術主要基于歸一化互相關算法,由Bahorich等人提出;第二代技術基于多道相似性測量算法,通過構建協方差矩陣計算地震道之間的相似性,進一步增加了抗噪性和穩定性,由Marfurt等人提出;第三代技術基于本征結構算法,通過矩陣的特征結構計算相似性,在第二代算法基礎上提高了橫向分辨率。相干算法發展至今可以較好預測各種尺度裂縫形態的空間展布,但只能進行定性預測,未能達到定量化描述。
曲率技術作為地震幾何屬性的一種,近幾年來在構造識別和地震解釋方面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曲率在數學上是用于度量曲線上某一點彎曲程度的數值,表明曲線偏離直線的程度。曲率越大表示曲線的彎曲程度越大。對于直線而言,不管為水平形態或者傾斜形態,其曲率始終為零。曲率屬性用于描述地質體的幾何變化,與地震反射體的彎曲程度相對應,對巖層的彎曲、褶皺和裂縫、斷層等反應敏感,是尋找地層裂縫空間展布的有效手段。由于裂縫密度信息與地層的彎曲程度相關,所以可以利用曲率屬性定量化描述裂縫密度信息。但是由于巖層彎曲和褶皺這些非裂縫因素也可以引起曲率響應,所以利用曲率屬性預測裂縫得到的結果往往多于地下實際存在的裂縫。
其余方法也各有優缺點。螞蟻追蹤屬性基于螞蟻算法刻畫地下裂縫空間展布,可以定性描述中小尺度裂縫的空間展布形態,但空間展布趨勢不清晰。體積膨脹系數通過對比地層原始沉積形態體積和現今形態體積預測地下裂縫發育情況。疊前方位各向異性分析技術通過分析不同方位角地震屬性的差異預測地下裂縫發育情況。體積膨脹系數和疊前方位各向異性分析技術都可以定量化預測裂縫發育情況,但裂縫空間展布預測精度較低。
可見,上述單項技術都無法準確地定量化預測裂縫的空間展布信息。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研究人員往往面對疊后地震數據。如何利用疊后地震數據準確地定量化預測地下裂縫的空間展布信息成為地震儲層描述綜合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地震屬性的裂縫定量化預測的方法,該方法能夠利用疊后地震數據快速準確地定量化描述地下裂縫空間展布信息,為儲層評價及油氣勘探提供技術支撐。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地震屬性的裂縫定量化預測的方法,其包括:
獲取目的層的三維地震數據和測井數據,基于這兩項數據獲得目的層的構造解釋;
對三維地震數據進行去噪處理,得到去噪處理后的三維地震數據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7764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