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酸棗仁油硬膠囊的生產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75936.3 | 申請日: | 2016-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794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林飛武;尹志剛;李紅梅;喬青霞;李曉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林益堂藥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33/12 | 分類號: | A23L33/12;A23P10/30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眾志華清知識產權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3 | 代理人: | 張明月 |
| 地址: | 056900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酸棗仁 膠囊 生產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保健品的硬膠囊生產工藝,特別是一種以炒炙酸棗仁為原料生產酸棗仁油硬膠囊的生產工藝。屬于保健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酸棗仁油硬膠囊的制備原料采用太行山麓道地藥材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種子。酸棗仁含有機酸、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C、植物甾醇等而且含有具有鎮靜催眠作用的特殊有效成分。其性甘、酸,平。歸肝、膽、心經。用于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具有寧心安神,提高睡眠質量,其在安神、失眠領域有其獨到的地方,且療效顯著,被醫生患者美稱"東方睡果"。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將酸棗仁列為上品,早在中醫典籍《本草綱目》就有記載,“酸棗仁主煩心不得眠”,后經漢:張仲景《金貴要略》、唐:孫思邈《千金方》、宋:《太平惠方》、清《醫宗金鑒》等多個經典方藥籍中,均將酸棗仁做為君藥組方,來治療失眠,同時酸棗仁也是CFDA最早頒布的藥食同源、藥食兩用的植物成分。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酸棗仁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有鎮靜催眠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等癥。酸棗仁油經過現代制劑技術制備而成,經動物功能和人體試試驗證明,具有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
酸棗仁作為藥食同源、藥食兩用植物成分,可制成多種保健食品、保健飲料。
目前,酸棗仁開發的大量保健品,如酸棗仁袋泡茶、復方酸棗仁片、酸棗仁顆粒、酸棗仁糖漿、酸棗仁油軟膠囊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以酸棗仁為原料,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設備制備的具有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的酸棗仁油硬膠囊的生產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①原料的選擇:將酸棗仁置去除雜質、異物及非食用部位;
②炒制:將經過選擇的酸棗仁置預熱滾筒式炒藥機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鼓起,微具焦斑,略有焦香氣,取出后晾涼至室溫;
③壓榨:將炒制后的酸棗仁壓榨,得到酸棗仁油粗品;
④過濾:將酸棗仁油粗品過濾,濾除酸棗仁油渣,得到清亮透明的酸棗仁油;
⑤灌封:將過濾后的酸棗仁油灌封于硬膠囊,得到酸棗仁油硬膠囊;
⑥拋光:將酸棗仁油硬膠囊拋光。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②中炒制的溫度為80~120℃,炒制的時間25~35分鐘,預熱滾筒式炒藥機的轉速為15~30轉/分鐘。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③中壓榨采用冷榨榨油機,壓榨的溫度為50~75℃。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④中采用的是板框過濾機過濾,過濾所得的酸棗仁油相對密度為0.9~0.93。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⑤中采用全自動膠囊液體灌裝封口一體機。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⑤中選用00#~4#植物空心硬膠囊殼。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步驟⑤中硬膠囊的組分為質量分數為100%的酸棗仁油,硬膠囊的質量為0.25~0.5g/粒。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取得的技術進步是:
本發明對酸棗仁的炒炙處理,是利用現代先進設備、采用尊古傳統的炮制工藝,提高鎮靜催眠作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酸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酸棗仁油經動物功能和人體試試驗證明,具有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酸棗仁的炒炙采用現代先進設備電磁加熱滾筒式炒藥機,炒筒采用電磁包直接與筒體接觸,電磁包隨筒體共同轉動,在電磁包產生渦流的作用下加熱筒體壁,使滾筒內的物料均勻受熱,而且加熱速度快,并具有定時、控溫、恒溫、溫度數顯等功能,經炒炙的酸棗仁色澤鮮艷、均勻,確保酸棗仁中的營養成分和有效物質不被破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林益堂藥業有限公司,未經河北林益堂藥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7593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