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枸杞子浸提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70003.5 | 申請日: | 2016-1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239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明(設計)人: | 孫麗;尹躍超;李浩男;王法;呂鵬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9/24 | 分類號: | B22F9/24;B22F1/00;B82Y40/00;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31233 | 代理人: | 黃志達,魏峯 |
| 地址: | 20009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枸杞子 浸提液 制備 納米 顆粒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納米材料的制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利用枸杞子浸提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銀納米顆粒在電學、光學、生物醫學和催化等領域展現出了十分優異的性能,尤其在生物醫學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銀納米顆粒具有超強的抗菌能力,其滲透能力很強,極易與病菌的細胞壁膜結合,直接進入菌體,可使細菌失去活性,而不危害人體健康。同時,銀納米顆粒可以促進受損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去腐生肌,抗菌消炎改善創傷周圍組織的微循環,還可以促進傷口愈合,減少疤痕的生成。隨著醫學的發展,銀納米顆粒在提高藥效和減少藥的副作用方面同樣呈現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在對銀納米顆粒的利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銀納米顆粒表面必須做到無化學試劑殘留方可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生物應用,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銀納米顆粒的品質直接取決于制備方法。
銀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很多,總的來說可分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還原法三大類。物理法主要有激光燒蝕法,真空冷凝法和機械球磨法等,其操作簡單,但對設備的要求較高,生產費用昂貴。化學法主要有化學還原法、化學置換法和超聲波法等。化學法合成的銀納米顆粒的質量較高,可廣泛應用于光學、電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然而,化學法一般需引入化學試劑來做還原劑或分散劑,這就給環境及生物帶來了潛在的風險。生物還原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銀納米顆粒的合成方法,分為微生物法和植物提取液法。該方法反應條件溫和、安全、環保。采用微生物作為還原劑,雖可避免化學試劑的使用,但在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工序繁瑣,易染雜菌。植物提取液的來源廣泛,提取便利。利用植物提取液合成的銀納米顆粒無毒、無污染,更利于銀納米顆粒在醫學上的應用。目前,采用的植物主要包括西柚皮、天竺葵葉、芳樟樹葉和獼猴桃等。尚未見在枸杞子浸提液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來合成銀納米顆粒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枸杞子浸提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該方法制備工藝簡單、條件溫和、環境友好,無化學試劑殘留,為銀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本發明的一種利用枸杞子浸提液制備銀納米顆粒的方法,包括:
(1)將枸杞子浸泡于去離子水中,過濾,然后將得到的濾液離心,取上清液,得到枸杞子浸提液;
(2)將枸杞子浸提液加熱至沸騰,保持沸騰至其(枸杞子浸提液)充分水解,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反應1~60min,離心,干燥,得到銀納米顆粒;其中,反應時體系的pH值為4.9~5.3;加入硝酸銀溶液和反應過程均在溶液沸騰狀態下進行。
所述步驟(1)中浸泡的時間為0.5~2h。
所述步驟(1)中枸杞子浸提液的濃度為0.02~0.07g/ml。
所述步驟(2)中保持沸騰的時間為5~20min。
所述步驟(2)中枸杞子浸提液與硝酸銀溶液的體積比為25:1~10:3。
所述步驟(2)中硝酸銀溶液的濃度為0.005~0.012mol/L;溶劑為去離子水。
所述步驟(2)中干燥的溫度為40~50℃,時間為10~15min。
所述步驟(2)中反應時體系的pH值為5.0~5.2。
所述步驟(2)中銀納米顆粒的粒徑為10~50nm。
所述步驟(2)通過控制反應體系的pH值來控制硝酸銀溶液與枸杞子浸提液的配比,使反應體系始終保持還原條件,從而能夠保證硝酸銀被還原完全。
所述銀納米顆粒的粒徑為30nm以下。
上述各步驟中所使用的容器在使用之前都經王水洗滌,再用去離子水沖洗。
本發明中對枸杞子的品種和產地并無特別要求。
本發明的枸杞子相比現有技術中的綠色植物具有易于儲存、價格低廉、有藥用價值等優點。
本發明中可以通過控制硝酸銀溶液與枸杞子浸提液的比例,來調節所合成的銀納米顆粒的粒徑。優選情況下,當保持反應體系pH值在5.0-5.2之間時,所制得的銀納米顆粒的平均粒徑在30nm以下。
枸杞子在中國的分布廣泛,價格低廉,無毒,便于儲存,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并且有藥用價值。本發明中以枸杞子浸提液為還原劑來制備無毒且具有明顯等離子共振信號的銀納米顆粒,不僅有利于推動綠色合成技術的發展,更為銀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理工大學,未經上海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7000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