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靜脈采血機器人和應用該機器人的靜脈采血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61133.2 | 申請日: | 2016-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8034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2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子忠;曹棟剛;孫達凱;喬明波;王文智;吳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B5/154 | 分類號: | A61B5/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愛智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安娜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興區經濟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靜脈 采血 機器 人和 應用 機器人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靜脈采血機器人,包括手臂托架,手臂托架的上方設置有全自動識別定位裝置和與夾持采血針的夾持裝置連接的機械驅動機構,手臂托架的側面設置有智能導航血管識別裝置,前側設置有自動壓脈裝置。該靜脈采血機器人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帶來的操作失誤,降低采血難度,減少被采血者的痛苦。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智能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靜脈采血機器人和應用該機器人的靜脈采血方法。
背景技術
人或者動物的血管均位于皮下組織或者身體組織內部,在人或者動物患病以后,往往需要對靜脈、動脈或者組織進行穿刺,主要目的一方面就是為了獲取血液組織樣本進行各種各樣的化驗分析,以獲取患者的各種生化、免疫、病理等指標,指導醫生做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穿刺建立的靜脈通道對患者進行輸液。
靜脈采血的流程:1、被采血者的上肢,并在被采血者的上肢下墊一次性墊巾,距穿刺點7至10cm處扎壓脈止血帶,握拳,選擇血管,以穿刺點為中心做常規>2cm2皮膚消毒;2、采血針刺入血管,肉眼可見回血穿刺成功后,連接真空管,采取血量;3、松開壓脈止血帶,被采血者松拳,拔針,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完成采血操作。
長期以來,臨床檢驗醫學日常靜脈采血時候,不論是體檢還是醫院門診、病房的護士在負責血液采集的時候,都重復著相同的工作。現有的做法主要是依靠護士多年的經驗和手感,進行人工穿刺,經常出現扎不準的情況,特別是在肥胖患者人群不斷增多,加之嬰幼兒和ICU病房患者對醫護人員扎針穿刺技術要求高的情況下,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痛苦,也增加了醫患糾紛的概率。
據初步調查,新生兒由于血管細小需要頭皮注射液體,三次注射成功率才70%,一次注射成功率不到40%,根據國外統計數據顯示,平均9%的病人需要四次以上的穿刺才能順利的插入靜脈血管,每個病人平均需要穿刺2.18次才能成功地找到血管。而美國兒童醫療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40%以上的醫療機構允許兩至四次的穿刺,以找到被針刺者的血管實現診療的目的。而13%調查的醫療機構對穿刺次數沒有任何限制。而對于急救、休克、失血所導致的血液量急劇減少、血管塌陷的被采血者;過于肥胖的被采血者;血管彈性很差的病人;產科剛出生的嬰幼兒;兒科病人;心血管種心衰病人;腎內科全身浮腫病人;高干科病人;急救病人;血液科、腫瘤科多次化療等被采血者,其采血、輸液針刺的成功率更低、采血、輸液針刺的數量更多,采血、輸液針刺困難更大。
采用現有常規靜脈采血的方式采血時,存在工作量大、工序復雜、血管不好找等問題,不僅給她們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市場上也存在一種激光采血儀,它是一款利用激光脈沖對患者進行末梢取血的醫療儀器,也就是只對指尖等末梢采血,不對血管,也不能實現全自動。目前最接近的幾個發明專利有:
申請號為CN201510416445.2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紅外引導超聲定位的靜脈穿刺系統,發明涉及一種紅外引導超聲定位的淺靜脈穿刺輔助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系統包括紅外引導單元和超聲定位單元,所述紅外引導單元包括紅外光源,信號采集單元,紅外圖像處理單元,圖像投射單元,紅外圖像顯示單元,所述超聲定位單元包括高頻超聲探頭,超聲圖像處理單元,超聲圖像顯示單元,以及固定在超聲探頭上的穿刺針連接架。該系統不僅能通過紅外成像對淺靜脈血管進行定位顯示,還能在紅外圖像的引導下,通過超聲單元識別靜脈血管的深度,從而實現對進針角度和穿刺針深度的實時觀察,降低靜脈穿刺難度,提高穿刺精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邁納士手術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6113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