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有效
申請號: | 201611159793.7 | 申請日: | 2016-12-15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040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11 |
發明(設計)人: | 李貽連;卜基峰;陳更芬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5B3/56 | 分類號: | H05B3/56;H05B1/02 |
代理公司: | 34119 合肥市長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屈科輝;傅磊 |
地址: | 239354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活動 自控 溫伴熱 電纜 | ||
1.一種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包括:伴熱電纜本體,所述伴熱電纜本體包括第一接頭部(1)、第二接頭部(2)和主體部(3),其中:
第一接頭部(1)位于主體部(3)的一端并與主體部(3)可拆卸連接,第一接頭部(1)內部設有第一線芯(4)和第二線芯(5);
第二接頭部(2)位于主體部(3)遠離第一接頭部(1)的一端并與主體部(3)可拆卸連接,第二接頭部(2)內部設有第三線芯(6)和第四線芯(7);
主體部(3)包括纜芯、纏繞在纜芯外周的發熱絲、以及包覆在發熱絲外周的屏蔽層和防護層;
纜芯包括保護體(8)、固定線芯(9)和活動線芯(10);
保護體(8)直線延伸,保護體(8)的內部設有直線延伸的第一放置腔和第二放置腔;
固定線芯(9)固定在第一放置腔內并與第一放置腔同向延伸,且固定線芯(9)的一端與第一線芯(4)連接,其另一端與第三線芯(6)連接;
活動線芯(10)位于第二放置腔內,且活動線芯(10)延伸方向的一側通過受熱收縮的感溫金屬結構(11)與第二放置腔的內壁固定連接,且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自然狀態時,活動線芯(10)的一端與第二線芯(5)連接,其另一端與第四線芯(7)連接,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收縮狀態時,活動線芯(10)至少有一端與第二線芯(5)或第四線芯(7)斷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當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收縮狀態時,活動線芯(10)的兩端分別與第二線芯(5)和第四線芯(7)斷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活動線芯(10)和固定線芯(9)均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周的絕緣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二線芯(5)包括導體,該導體靠近主體部(3)的一端伸入至第二放置腔,該導體位于第二放置腔的部位位于活動線芯(10)遠離感溫金屬結構(11)的一側,該導體位于第二放置腔的部位且位于靠近活動線芯(10)的一側設有第一對接面,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自然狀態時,活動線芯(10)中的導體與第一對接面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二線芯(5)的導體上且位于第一對接面遠離活動線芯(10)的一側設有向感溫金屬結構(11)方向延伸的第一導電片(12),第一導電片(12)遠離第一對接面的一側與第一對接面的間距小于感溫金屬結構(11)的收縮值;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自然狀態時,活動線芯(10)的導體靠近第二線芯(5)的一端與第一導電片(12)抵靠。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一導電片(12)與第二線芯(5)的導體一體成型。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四線芯(7)包括導體,該導體靠近主體部(3)的一端伸入至第二放置腔,該導體位于第二放置腔的部位位于活動線芯(10)遠離感溫金屬結構(11)的一側,該導體位于第二放置腔的部位且位于靠近活動線芯(10)的一側設有對接面,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自然狀態時,活動線芯(10)中的導體與第二對接面接觸。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四線芯(7)的導體上且位于第二對接面遠離活動線芯(10)的一側設有向感溫金屬結構(11)方向延伸的第二導電片(13),第二導電片(13)遠離第二對接面的一側與第二對接面的間距小于感溫金屬結構(11)的收縮值;當該感溫金屬結構(11)處于自然狀態時,活動線芯(10)的導體靠近第四線芯(7)的一端與第二導電片(13)抵靠。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活動式自控溫伴熱電纜,其特征在于,第二導電片(13)與第四線芯(7)的導體一體成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59793.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