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性聚酯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織物及制備方法有效
申請號: | 201611159228.0 | 申請日: | 2016-12-15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9203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08 |
發明(設計)人: | 廉志軍;金劍;邱志成;房迪;霍叔懷;王穎;王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D02G3/04 | 分類號: | D02G3/04;D01F6/92;D01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另婧 |
地址: | 10002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再生纖維素纖維 改性聚酯纖維 染色 共聚酯 常壓 混用 制備 脂肪族二元醇 結晶促進劑 傳統聚酯 低碳環保 共混紡絲 面料產品 手感柔軟 碳原子數 中高溫 側鏈 手感 損害 健康 生產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改性聚酯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織物及制備方法,所述織物含有改性聚酯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所述改性聚酯纖維由90~99wt%的共聚酯和1~10wt%結晶促進劑共混紡絲而成,所述共聚酯中含有帶側鏈且碳原子數不大于8的脂肪族二元醇。該織物具有可以常壓且100℃及以下染色,手感柔軟、穿著舒適的特點。織物中的改性聚酯纖維可以在常壓下染色,染色溫度在100℃及以下,而且模量低,手感好。同時織物中將改性聚酯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混用,可以克服傳統聚酯與再生纖維素纖維混用過程中高溫染色對再生纖維素纖維造成損害的缺陷,從而生產出更加低碳環保、健康舒適的面料產品。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織物制造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改性聚酯纖維和再生纖維素纖維織物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所說的聚酯纖維是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纖維,即由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縮聚而成的聚酯切片經過熔融紡絲,最后得到的纖維;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紡織原材料。聚酯纖維又稱滌綸,是目前產量最大的合成纖維,具有價格便宜、結實耐用、易洗快干等優良的性能,但同時也有親水性差、貼身穿著舒適性差、染色溫度高、上染速度慢等缺陷,通常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用分散染料進行染色,設備要求高,能耗大,影響了它在衣料用途方面的應用。
聚酯纖維是當前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它具有高度立體規整的大分子鏈結構以及高結晶度和取向度的凝聚態結構,這些結構特點賦予了聚酯纖維良好的物理和機械性能、耐化學腐燭、抗微生物侵蝕等性能優點,但也帶來了聚酯纖維不易染色等性能缺陷。盡管聚酯纖維中含有能與分散染料分子形成氫鍵的酯基,由于其結構特點,染料分子只有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才能進入纖維內部上染。目前大部分廠家采用高溫高壓染色方法對聚酯纖維織物進行染色,此方法不但條件苛刻、污染設備及工作環境、能耗高。
為改善聚酯纖維織物的缺點,纖維研究機構和生產企業對聚酯的大分子結構進行改性,引入第三或第四單體,降低纖維的結晶度、取向度、模量等,以便使聚酯纖維容易染色,同時提高其穿著舒適性。而在聚酯面料開發方面,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方法是將聚酯纖維和其他纖維混紡或交織,充分發揮各類纖維的優勢,避免其缺陷,滌棉混紡、滌粘混紡織物就是其典型的產品。
再生纖維素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素(棉、麻、竹子、樹、灌木)為原料,不改變它的化學結構,僅僅改變天然纖維素的物理結構,從而制造出來性能更好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自然生物降解、無添加、無重金屬、無有害化學物,對皮膚親和無刺激,是一種性能優良的環保型“綠色”纖維。纖維素分子上存在活潑的羥基,使得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可與許多其他分子接枝共聚,進行結合改性,為各種高新技術在再生纖維素纖維上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傳統的滌棉、滌粘混紡織物雖然在穿著舒適性方面較純滌淪織物有很大改善,但滌綸仍需在弱酸性條件下高溫高壓染色,通常浸染溫度要120-135℃,軋染溫度要190-210℃,這種染色溫度不但對設備要求高、能耗大,而且會影響織物手感。傳統聚酯纖維的分散染料需要通過熱熔法固色,即在溫度210~220℃條件下固色。在這種條件下會對與聚酯纖維混用或混紡的不耐高溫的棉、羊毛、真絲等天然纖維以及氨綸等彈性纖維造成較大的損傷,使纖維素纖維有變色的傾向。因此,為了進一步擴大聚酯纖維的應用領域,需開發分散染料常壓可染聚酯纖維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申請號為201110385779.4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常溫常壓分散可染改性聚酯纖維,該聚酯纖維中含有占總二元酸結構單元5~10mol%的帶側鏈且碳原子數為6以下的脂肪族二元醇結構單元,占聚酯纖維1~5wt%的聚乙二醇結構單元,占聚酯纖維0.01~0.50wt%的受阻酚類抗氧劑。所述聚酯纖維不僅具有常溫常壓下分散可染的特點,還具有較高的耐熱性及抗黃變特性能。但是該專利的技術方案使用聚乙二醇與含側基二元醇改性聚酯共聚后產生的纖維破壞了聚酯鏈段的規整性,影響了所得產品的尺寸穩定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592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