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MIMO無線終端的無線性能測試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54847.0 | 申請日: | 2016-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2340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2 |
| 發明(設計)人: | 漆一宏;沈鵬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通用測試系統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7/12 | 分類號: | H04B17/12;H04B17/15;H04B17/21;H04B17/2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張潤 |
| 地址: | 518102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mimo 無線 終端 性能 測試 方法 | ||
本發明提出一種MIMO無線終端的無線性能測試方法,包括獲得微波暗室中測得的被測MIMO無線終端的多個天線的天線方向圖信息,進而根據被測MIMO無線終端的天線方向圖信息獲得測試信號,并使用被測MIMO無線終端的誤差校準聯合矩陣對所述測試信號進行校準,獲得測試用發射信號,最后將測試用發射信號饋入至微波暗室的多個測量天線之中,并通過測量天線向無線終端發射以對無線終端進行測試。由于采用了誤差校準聯合矩陣對測試信號校準獲得測試用發射信號,以消除測試誤差,解決現有技術中無法對測試誤差進行量化,導致MIMO無線終端測試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天線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MIMO無線終端的無線性能測試方法。
背景技術
在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CTIA,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andInternet Association)和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提供的主要測試標準有多探頭法和輻射兩步法。
具體針對MIMO測試方法的輻射兩步法,測試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測試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獲得被測多入多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無線終端的多個天線的天線方向圖信息,其中包含了每個天線的各個方向的增益信息,以及任意兩個天線各個方向上接收同一信號相位差信息等;
第二步,根據獲取的無線終端的多個天線的天線方向圖信息與預先設定的MIMO信道傳播模型融合,用以模擬獲得完整的MIMO傳輸信道,進而產生吞吐量測試信號;
第三步,根據無線終端的多個天線相對于暗室里的測量天線的相對具體位置、方向,確定暗室里面針對該無線終端的校準矩陣,再根據校準矩陣和已經計算獲取的吞吐量測試信號來生成測試用發射信號;
第四步,將測試用發射信號饋入至微波暗室的多個測量天線之中,并通過測量天線向該無線終端發射以對所述無線終端進行測試。
其中,在輻射兩步法而在第一步中,方向圖測試時,需要依賴如圖2所示的無線終端的幅度和相位差回報系統,幅度和相位差回報系統,將每一個接收機所接收到的信號的強度和任意兩個接收信號之間的相位差,以空中下載(OTA,Over-the-Air)方式上報給測試儀表,所上報的數據用于計算得到MIMO無線終端的天線方向圖。
但在實際測量中,由于幅度和相位差回報系統會存在測試誤差。具體來說,一般情況下,對于MIMO無線終端的幅度和相位差回報系統,所上報的數據的測試誤差中包含了大于3dB的幅度測試誤差,以及至少10°的相位測試誤差。
一方面,測試誤差相對于每一個MIMO無線終端均不相同,并且不能在空口測試條件下進行評估和量化。
另一方面,由于傳導測試是侵入式,因此,即使幅度和相位差回報系統采用傳導方法將數據上報給測試儀表也無法得到該誤差的準確值。
可見,在現有技術中,測試誤差是一個無法進行量化的未知數據。并且,由于測試誤差在輻射兩步法的第一階段引入,并伴隨整個測試過程,最終影響MIMO無線終端測試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MIMO無線終端的無線性能測試方法,以消除測試誤差,解決現有技術中無法對測試誤差進行量化,導致MIMO無線終端測試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的技術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方法,包括:
被測MIMO無線終端具有多個天線,所述被測MIMO無線終端放置于微波暗室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通用測試系統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通用測試系統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5484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