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43636.7 | 申請日: | 2016-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9752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14 |
| 發明(設計)人: | 章程;侯興民;邵濤;邱錦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T1/36 | 分類號: | G01T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遠;胡玉章 |
| 地址: | 10008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脈沖 放電 通道 逃逸 電子 測量 裝置 | ||
1.一種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包括:納秒脈沖電源(1)、放電腔(2)、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和示波器(4);所述放電腔(2)為同軸結構,且所述放電腔(2)外部設有外延法蘭接口(5),所述放電腔(2)內部設有高壓電極(6),所述外延法蘭接口(5)的末端設有地電極(7),所述地電極(7)接地;所述納秒脈沖電源(1)的輸入端與市電連接,納秒脈沖電源(1)的輸出端與所述放電腔(2)內的高壓電極(6)連接,納秒脈沖電源(1)的機箱接地;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同軸布置在地電極(7)遠離放電腔(2)的一側;其特征在于:
所述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包括三個相同的同軸收集器,每個同軸收集器分別設有信號輸出端,并分別通過同軸電纜連接所述示波器(4),納秒脈沖電源(1)的輸出端經分壓器后也與示波器相連;
其中,所述每個同軸收集器外設有金屬外殼(10),且所述金屬外殼(10)接地,所述金屬外殼(10)內設有一個電荷吸收體(9),所述電荷吸收體(9)與所述金屬外殼(10)同軸布置,且二者之間設有絕緣套管(12),金屬螺桿(11)穿過絕緣套管(12)內部連接電荷吸收體(9)和同軸電纜SMA轉接口(13);
所述三個同軸收集器距離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中軸線的放置位置可調;
所述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包括三個相同的同軸收集器,三個電荷吸收體(9)分別布置在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軸線上、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軸線上方20mm和逃逸電子束流收集器(3)的中軸線下方40mm處;
外延法蘭接口(5)與金屬外殼(10)之間通過帶準直孔的金屬法蘭盤(8)連接,所述準直孔的數目和位置分別與電荷吸收體(9)的數目和位置相對應,電荷吸收體(9)與金屬法蘭盤(8)之間無連接,且距離為5~7mm;
外延法蘭接口(5)與金屬法蘭盤(8)及金屬外殼(10)與金屬法蘭盤(8)之間分別放置有密封圈(15);
所述地電極(7)和金屬法蘭盤(8)的厚度均可更換調節,所述金屬法蘭盤(8)的厚度為0.1~10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地電極(7)夾在外延法蘭接口(5)與金屬外殼(10)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
高壓電極(6)為管狀或尖電極,其材料為不銹鋼、鋁、銅或鈦;
地電極(7)為金屬箔,厚度小于100μm;
金屬法蘭盤(8)的制作材料為不銹鋼、鋁、銅或鈦;
所述電荷吸收體(9)的材料為不銹鋼、鋁、銅、鈦或石墨;
絕緣套管(12)的材料為聚四氟乙烯、環氧或聚酰亞胺。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電極(7)為金屬鋁膜,所述地電極(7)厚度分別為5、10、15、20、25、30、35、40、45或50u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電荷吸收體(9)與所述金屬外殼(10)之間無直接連接,兩者之間的最小距離為3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秒脈沖放電下三通道逃逸電子能譜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保持電荷吸收體(9)與金屬外殼(10)同軸的情況下,電荷吸收體(9)與金屬外殼(10)的大小與形狀均可調;電荷吸收體(9)采用同軸圓柱形結構,此時金屬外殼(10)也為同軸圓柱形結構,與所述電荷吸收體(9)同軸;電荷吸收體(9)采用同軸錐形結構,此時金屬外殼(10)也為同軸錐形結構,與所述電荷吸收體(9)同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43636.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