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側路自膨脹椎間植骨融合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1128671.1 | 申請日: | 2016-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473845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6 |
| 發(fā)明(設計)人: | 鄒德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鄒德威 |
| 主分類號: | A61F2/44 | 分類號: | A61F2/44;A61B17/7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景輝 |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膨脹 椎間植骨 融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椎間盤手術中用的椎間植骨融合器,即一種側路自膨脹椎間植骨融合器。
背景技術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世紀相交,沉寂千年的脊柱外科領域,無論從手術入路及多學科發(fā)展成果綜合應用的手術技術,有如“井噴”一樣,展現了跨越歷史的進步。隨著對脊柱退行性病變的病理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椎間植骨融合正在取代傳統(tǒng)的側后方融合,成為對脊柱退變修復重建手術獲得成功滿意療效的“核心要素”;并隨時間推移,被越來越多療效滿意的病例所證實,而確立了其在當代脊柱修復性手術中的主導地位,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廣泛共識,以此催生并不斷促進入路應用解剖的深入研究及手術技術的進步。多種類型的椎間植骨融合器被臨床醫(yī)生接受并開始大量在臨床應用,成為了使退變失穩(wěn)的脊柱重新恢復穩(wěn)定支持結構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構件。
毫無疑問,形態(tài)解剖、功能解剖及運動生物力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進展,已經充分證實了作為人體承重之柱和軟體運動之梁的脊柱,其衰老退變均源于“動”和“靜”的結合點,即每一骨性椎節(jié)之間的關節(jié)結構—椎間盤;而無血管供應、無神經支配,對退變和衰老,是完全不具備修復和再生的功能的;當退變發(fā)展至完全喪失生理功能時,狹窄和松動、移位是其必然的結局;而此時導致的因失穩(wěn)引起脊柱四周的軟組織因過度維穩(wěn)而疲勞,產生持續(xù)性疼痛;當椎管內神經因增生的骨贅(刺)壓迫而產生的感覺運動障礙時,只有手術重建椎間隙高度,穩(wěn)定失穩(wěn)的節(jié)段,才是恢復生理功能唯一途徑。
雖然對此因果關系的必然邏輯有了清晰的認知,但由于脊柱椎間關節(jié)椎間盤在人體所處的“中心”,“深在”的特殊解剖位置,前方有胸腹腔內大量重要的臟器,雙側為人體的最寬處且大量的肌肉軟組織包繞,而只有后背沿中線切口,沿棘突向兩側剝離脊旁背部肌群,而到達脊柱的后部邊緣結構骨性椎板及雙側小關節(jié)。要達到椎間盤,必須再經過椎板、小關節(jié)突、脊髓神經及神經根,并且,僅能以中線縱行的棘突為分界線,從一側進入。因脊髓神經組織的阻隔,只能將其小心的適當游離并輕柔牽開,十分謹慎的加以保護。因此,必然也只能是一個狹小的通道;顯見,從后方入路,無論是對退變失功能的椎間盤組織的清除,還是對力學上合理空間的成形,直至足夠體積的融合器的植入,使其充分發(fā)揮界面間固定及有效支撐功能,都將是困難重重的過程。而實踐中,成千上萬的脊柱外科醫(yī)生,在現有技術條件及器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只能靠自身的手技來克服困難、彌補缺陷。因此,療效也不可能均等一致。有如理論邏輯那樣,結果必然有顯著的差異性和諸多的并發(fā)癥。
研究證明:從后路一側植入的最大可能體積的融合器,作為單一固體,其體積不足椎間隙空間的1/10,因此,力學上界面間固定和承載分擔脊柱軸向載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而常常不得不從另一側再行解剖顯露進入,放置雙枚融合器,從而增加手術時間、風險及經濟代價,尤其是對有位置錯動失穩(wěn)的病變,如“脊柱滑脫”。迄今為止,椎間融合器完全不具備復位及固定的功能,而對“脊柱滑脫”不得不手術的患者,迄今也只能用復雜的手術,由后路手術充分顯露,并完成至少4枚椎弓根螺釘植入,通過螺釘尾端外延連桿進行機械操作,向后提拉滑移的椎體,使其復位,然后,再由后路植入融合器,在椎弓根螺釘復位固定之后,再實現椎間融合。而事實上,脊柱椎體所有滑移錯位的發(fā)生,恰恰是起源于椎間隙椎間盤的退變、松動、狹窄,但由于其解剖結構特點,至今仍無能夠在問題的發(fā)源地源頭實施最有效的直接復位并支撐固定的器械和技術路線,而不得不舍近求遠。在遠離滑脫軸心的后外部,通過直徑僅比植入螺釘大2-3mm管狀椎弓根,將螺釘鉆入前方的椎體,這一操作過程,就好比一名射手在打百米之外的靶子,必須槍槍十環(huán),彈彈命中靶心,稍有失誤,螺釘即可破出,傷及內側的脊髓神經或前外側的大血管和臟器,故而時時考驗著千百個醫(yī)生技術和挑戰(zhàn)著每一個患者的勇氣。只有釘好至少四枚螺釘,才可對滑移錯位的椎體提拉、復位,好比高樓間兩層有錯位,不是從內部中心對準軸心,實現軸向復位固定,而在外周搭架子,推、拉、對齊再固定一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鄒德威,未經鄒德威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2867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