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通過非脫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制備表面活性劑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23666.1 | 申請日: | 2016-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34371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4 | 
| 發明(設計)人: | 章春芳;譚自航;周航海;張冬冬;張寧;解慶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P9/00 | 分類號: | C12P9/00;C02F3/34;B09C1/10;C12R1/01;C02F101/3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啟旺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過 非脫羧勒克菌 降解 十六 制備 表面活性劑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非脫羧勒克菌在降解正十六烷過程產表面活性劑的提取及定性方法。該方法基于對非脫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過程中的發酵液進行粗提?純化得到表面活性劑純品,同時對細菌發酵液進行排油圈、乳化性實驗并對純品做薄層層析、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初步鑒定該菌在代謝正十六烷過程中產生了磷脂類表面活性劑。正十六烷是一類油狀石油烴,難溶于水,而表面活性劑可增大水?正十六烷的界面張力,增大菌體與正十六烷接觸的比表面積,提高生物有效性。該菌適用于受直鏈石油污染的環境的修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非脫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制備表面活性劑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石油工業的不斷發展,遭受石油污染的環境不斷擴大,污染程度也日益嚴重。直鏈烷烴在石油烴中比重較大,具有化學性質穩定,有毒及疏水性強的特點,利用微生物降解此類物質是當前主流的方法。然而,微生物表面通常呈現為親水性,極性的差異會導致菌體污染物利用率低,影響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為促進微生物對烷烴的利用率,人為添加化學類表面活性劑可提高石油烴的乳化性,降低其與水的界面張力,增大其與菌體的比表面積,提高烷烴的生物有效性。相比與化學表面活性劑,具有成本高,毒性強的特點,生物表面活性劑具有廣譜環境適應性、生物可降解性、環境友好性及高效性等特征。因此,找到產生物表面活性劑又能高效降解正十六烷的微生物,對實用于受石油污染環境的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已發現能產生表面活性劑的石油降解微生物主要有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紅球菌(Rhodococcus)、諾卡式菌屬(Nocardia)、黑粉菌屬(Ustilago)、芽孢桿菌屬(Bacillus)、假絲酵母屬(Candida)、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節桿菌屬(Archrobacter)、硫桿菌屬(Thaobacaldar)等。
生物表面活性劑的類型按化學結構可分為糖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中性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含氨基酸類脂生物表面活性劑、磷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及聚合類生物表面活性劑。
非脫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為腸桿菌科的一種,有關其在修復受石油污染環境的研究較少。該菌在代謝正十六烷過程中可產生磷脂類生物表面活性劑。同時,此類表面活性劑對石油烴具有較強排油性及乳化性,可促進微生物對其利用率。上述發現之前均未有報道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通過非脫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制備表面活性劑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通過非脫羧勒克菌降解正十六烷制備表面活性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OD600值為0.6~0.8的非脫羧勒克菌富集菌液接至體積濃度為0.3%的正十六烷的無機鹽培養基中(MSM),菌株富集液與培養基的體積比為1:9,在37℃,160rpm搖床中培養。
(2)培養16d后,將培養液離心以去除菌體(4℃,8000r/min,5min),去取上清液,用濃度為6mol/L的鹽酸溶液調pH至2,有絮狀物產生。
(3)4℃靜置12h,再次離心(8000r/min,5min)得到沉淀;
(4)將得到的沉淀連續酸洗-堿洗后得到淡黃色表面活性劑粗品,粗品經乙酸乙酯萃取后于-55℃真空冷凍干燥,得到表面活性劑純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2366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池模組
 - 下一篇: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環衛車冷卻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