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觸摸屏面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21021.4 | 申請日: | 2016-12-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738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5 |
| 發明(設計)人: | 金湘甲;金志憲;丁有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星顯示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銘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劉燦強;田野 |
| 地址: | 韓國京畿***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觸摸屏 面板 | ||
公開了一種觸摸屏面板。所述觸摸屏面板包括:第一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觸摸電極包括第一網狀圖案,第一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以及第二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觸摸電極包括第二網狀圖案,第二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
技術領域
示例性實施例涉及觸摸屏面板、制造觸摸屏面板的方法和包括觸摸屏面板的觸摸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對各種類型的顯示裝置的需求已經隨信息社會的發展而增大,已經對于諸如液晶顯示裝置、等離子顯示面板、場致發射顯示裝置、電泳顯示裝置和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等的顯示裝置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已經產生了將觸摸屏面板功能應用于這樣的顯示裝置的能力。觸摸屏面板是能夠通過使用諸如手指、筆等的物體觸摸(或幾乎觸摸)顯示裝置的屏幕來輸入命令的輸入裝置。按照這種方式,觸摸屏面板能代替諸如鍵盤和鼠標等的連接到顯示裝置的單獨的輸入裝置。
觸摸屏面板可以是電阻式覆蓋觸摸屏面板、光敏觸摸屏面板和電容式觸摸屏面板等。在各種類型的觸摸屏面板中,當諸如用戶的肢體、筆等的物體與觸摸屏面板接觸(或幾乎接觸,例如,在上方懸停)時,電容式觸摸屏面板被構造為通過感測形成在導電感測圖案與相鄰感測圖案或接地電極等之間的電容的變化來將關于觸摸交互的位置的信息轉變為電信號。
通常,觸摸屏面板的觸摸電極可以由諸如氧化銦錫(ITO)的透明導電材料形成。然而,要注意的是,ITO相對昂貴,如此,制造成本隨著ITO的使用而增加。這樣,因為不透明的金屬網狀圖案通常具有相對高的電導率且比ITO便宜,所以對使用不透明的金屬網狀圖案的觸摸電極是感興趣的。然而,金屬網狀圖案通常具有精細的厚度,并會因外部沖擊而損壞。由于損壞的金屬的反射率的差異,“損壞”可被識別為(觀察者所觀察的)在伴隨的顯示裝置上的污漬。
本背景技術部分中公開的以上信息僅用于增強對發明構思的背景技術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不形成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發明內容
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一種構造為防止(或減少)缺陷的觸摸屏面板。
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一種制造構造為防止(或減少)缺陷的觸摸屏面板的方法。
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一種包括構造為防止(或減少)缺陷的觸摸屏面板的觸摸顯示裝置。
另外的方面將在隨后的詳細描述中進行闡述,并且部分地通過公開將是明顯的,或者可通過發明構思的實踐而被獲知。
根據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觸摸屏面板包括:第一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觸摸電極包括第一網狀圖案,第一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以及第二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觸摸電極包括第二網狀圖案,第二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
根據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觸摸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構造為顯示圖像;以及觸摸屏面板,設置在顯示面板上。觸摸屏面板包括:第一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觸摸電極包括第一網狀圖案,第一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以及第二觸摸電極,設置在基底上,并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觸摸電極包括第二網狀圖案,第二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
根據一個或更多個示例性實施例,制造觸摸屏面板的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形成第一保護層;在第一保護層上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觸摸電極,第一觸摸電極包括第一網狀圖案,第一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在第一保護層上形成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觸摸電極,第二觸摸電極包括第二網狀圖案,第二網狀圖案由包括精細圖案的交叉金屬布線形成;以及在第一觸摸電極和第二觸摸電極上形成第二保護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星顯示有限公司,未經三星顯示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2102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