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19013.6 | 申請日: | 2016-1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676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5 |
| 發明(設計)人: | 魏水源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騰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N13/20 | 分類號: | F16N13/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崔立青 |
| 地址: | 2113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出油腔 吸油腔 泵體 油泵 出油孔 機油泵 進油孔 增強型 自潤滑 泵蓋 運行條件 雙油腔 貫穿 疊合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其包括泵體和泵蓋,在泵體上設置有第一吸油腔和第一出油腔;在泵蓋上設置有第二吸油腔和第二出油腔以及進油孔和出油孔,其中進油孔貫穿第二吸油腔,出油孔貫穿第二出油腔;當所述泵體和泵蓋疊合后,所述第一吸油腔和第二吸油腔相對,第一出油腔和第二出油腔相對。同時還公開了另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在該機油泵中進油孔和出油孔設置在泵體上。上下雙油腔的設計大大改善了油泵的運行條件,使油泵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
背景技術
隨著內燃機在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其提速、變速范圍有較大的拓寬,即性能和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現代內燃機對潤滑系統主要部件機油泵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中小型內燃機普遍采用內嚙合擺線轉子油泵。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用于內燃機潤滑系統的轉子式機油泵,某些部位由于存在潤滑不足,磨損快,導致油泵泵油效率衰減快,尤其是大流量轉子泵更為突出,影響了油泵的使用壽命。
如何有效地提高油泵的性能和有效使用壽命,成為業界持續關注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首先提供第一技術方案,具體為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其包括泵體和泵蓋,在泵體上設置有第一吸油腔和第一出油腔;在泵蓋上設置有第二吸油腔和第二出油腔以及進油孔和出油孔,其中進油孔貫穿第二吸油腔,出油孔貫穿第二出油腔;當所述泵體和泵蓋疊合后,所述第一吸油腔和第二吸油腔相對,第一出油腔和第二出油腔相對。
改為分別設置在上下兩端面上,且位置對應吻合,這樣的設計,解決了傳統泵存在的幾方面不足因素。傳統泵普遍采用單端面設置吸、壓油腔,從理論上來說:在運行中,吸油腔空間在不斷增加,腔內產生負壓,實現吸油,作用方向朝著吸油方向,而出油腔空間在不斷縮小,腔內產生正壓,構成油壓空間,這樣,承受反作用力的轉子與泵體、泵蓋的結合面,出現相反的兩個作用點,使轉子處于受力不均衡的狀態下運行,影響了油泵的性能和使用壽命。現在我們將轉子與泵蓋、泵蓋的兩端面,在對應位置均設置成空間相等的吸、壓油腔,解決了轉子在運行中,作用力不均衡的問題,同時,使油泵轉子兩端面與泵體、泵蓋摩擦均等,并得到充分潤滑,且吸、壓油腔產生的作用力處于平衡狀態。油泵的總體結構更為合理,尤其是大流量油泵,由于需要較大的吸、壓油腔的空間,往往受面積限制,將油腔設計的較深,運行中易出現吸油不足,吸空等不良情況,上下雙油腔的設計大大改善了油泵的運行條件,使油泵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進一步,還包括外轉子,所述外轉子包括外轉子體,在外轉子體內設置有內轉子腔,在外轉子體的外壁的中間部設置有環形的凹槽,在凹槽內開設有油孔,所述油孔貫穿外轉子體的外壁,所述油孔的一端位于內轉子腔的齒跟處。
在設計中,為了保證流量往往將轉子的高度及直徑尺寸設計的較大,這樣,勢必造成外轉子與泵體孔接觸面增大,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且帶來潤滑不足的不良情況,不適應高速運轉。在外轉子體的外壁上設置環形的凹槽和油孔后,當轉子每轉一周,小孔處于壓油腔時,經小孔給潤滑腔供油,潤滑腔中的油向上下密封面滲透,從而使外轉子外圍與泵體結合面處于充分的油膜保護中運轉,小孔僅供滲透的油量對油泵泵油量影響甚微,使油泵運行的摩擦面得到恰當的潤滑條件,且減少了摩擦面,降低了摩擦阻力,為油泵高速運轉創造了條件。
進一步,所述凹槽的寬度為外轉子體的高度的25-40%,深度為0.3-0.6mm。進一步地優選,所述凹槽的寬度為外轉子體的高度的1/3,深度為0.5mm。進一步,所述油孔的直徑優選為2mm。
進一步,在泵體上設置有密封槽。該密封槽用于安裝密封條,以保證機油泵的密封性。
其次,本申請還提供第二技術方案,具體為一種增強型自潤滑機油泵,其包括泵體和泵蓋,在泵體上設置有第一吸油腔和第一出油腔以及進油孔和出油孔,其中進油孔貫穿第一吸油腔,出油孔貫穿第一出油腔;在泵蓋上設置有第二吸油腔和第二出油腔;當所述泵體和泵蓋疊合后,所述第一吸油腔和第二吸油腔相對,第一出油腔和第二出油腔相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騰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經南京騰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1901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