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1112261.8 | 申請日: | 2016-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4218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4 | 
| 發(fā)明(設計)人: | 鄭廣洪;李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丹東同合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J15/06 | 分類號: | F23J15/06;F23J15/02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何麗英 | 
| 地址: | 118113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廢氣排放煙囪 燃煤鍋爐 烘干機 煤球 連通 廢氣回收管道 燃煤鍋爐排放 燃煤鍋爐煙氣 廢氣回收口 電動蝶閥 二次回收 排氣管道 熱風管道 阻燃系統(tǒng) 進氣口 爐膛 爐渣 底部入口 工作負荷 排廢氣口 人工成本 排氣口 側壁 爐內(nèi) 煙氣 氧氣 燃燒 回收 煤炭 節(jié)約 | ||
1.一種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煤鍋爐(1)、熱風管道(2)、煤球烘干機(5)、排氣管道(6)、廢氣排放煙囪(10)及廢氣回收管道(13),其中燃煤鍋爐(1)的排廢氣口通過熱風管道(2)與煤球烘干機(5)的進氣口連通,所述煤球烘干機(5)的排氣口通過排氣管道(6)與廢氣排放煙囪(10)的底部入口連通,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上設有電動蝶閥b(11),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的側壁上設有位于電動蝶閥b(11)下方的廢氣回收口,所述廢氣回收口通過廢氣回收管道(13)與所述燃煤鍋爐(1)的爐膛連通;通過回收所述燃煤鍋爐(1)排放的煙氣中的CO2且送回所述燃煤鍋爐(1)內(nèi),通過阻止氧氣進入所述燃煤鍋爐(1)內(nèi)的方法來降低煤炭的燃燒程度,以實現(xiàn)控氧模式;
當關閉電動蝶閥b(11)時,更多的煙氣進入到廢氣回收管道(13)內(nèi),富含CO2的煙氣,被送到燃煤鍋爐(1)的爐膛內(nèi),由于沒有O2的補充,燃燒程度會有大幅下降,此時為“控氧模式”。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風管道(2)的外側設有保溫層,所述排氣管道(6)上設有除塵器(7),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的底部入口處設有電動蝶閥a(8)和離心風機b(9)。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氣回收管道(13)具有向下延伸部分(14)。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氣回收管道(13)的向下延伸部分(14)的上端與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的廢氣回收口連通,向下延伸部分(14)的底端設有排冷凝水裝置(12)。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蝶閥b(11)設置于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的距頂部排放口四米的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氣排放煙囪(10)的廢氣回收口距頂部排放口的距離為五米,所述廢氣回收管道(13)的直徑為1200mm。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風管道(2)上靠近煤球烘干機(5)進氣口處設有手動蝶閥(3)和離心風機a(4)。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球烘干機(5)的底部設有多個烘干機進風口(56),所述煤球烘干機(5)的頂部設有多個烘干機排風口(54)。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球烘干機(5)的底部設有與多個烘干機進風口(56)連通的主進風通道(51),頂部設有與多個烘干機排風口(54)連通的主排風通道(55),所述主進風通道(51)與熱風管道(2)連通,所述主排風通道(55)與排氣管道(6)連通。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燃煤鍋爐煙氣二次回收控氧阻燃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球烘干機(5)內(nèi)設有分別與多個烘干機進風口(56)連通的多個分支風道(52),各分支風道(52)上沿長度方向連接有多個熱風出風管(53),每個熱風出風管(53)上分布有多個出風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丹東同合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丹東同合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12261.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