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加密傳輸數據、加密協議控制及被探測的方法、裝置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108626.X | 申請日: | 2016-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56120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孫棋 | 申請(專利權)人: |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6 | 分類號: | 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清華源律師事務所 11441 | 代理人: | 沈泳;王永秀 |
| 地址: | 英屬開曼群島大開*** | 國省代碼: | 開曼群島;KY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加密協議 業務服務 加密傳輸數據 探測 服務端 加密 裝置及系統 規則選擇 加密傳輸 控制能力 數據交互 協議協商 影響用戶 握手 客戶端 發送 返回 申請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加密傳輸數據的方法及裝置;以及一種加密協議控制的方法及裝置;以及一種加密協議被探測的方法及裝置。所述加密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發送協議協商請求給加密協議探測服務端;接收所述加密協議探測服務端返回的業務服務端支持的加密協議列表;根據接收到的所述加密協議列表,以預定的規則選擇加密協議與所述業務服務端進行加密握手建聯;基于所述加密握手建聯,與所述業務服務端進行數據交互。采用上述方法,解決現有客戶端加密傳輸的方法存在影響用戶體驗、業務服務端缺少控制能力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互聯網數據傳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加密傳輸數據的方法及裝置,以及一種加密協議控制的方法及裝置,以及一種加密協議被探測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個人隱私信息泄露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由于個人信息的泄露導致了諸如詐騙等很多負面影響,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下,客戶端加密傳輸是非常必要的。
現有技術中的客戶端加密傳輸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客戶端默認采用加密進行傳輸,同時依據客戶端所支持的所有加密協議的優先等級,依次采用不同加密協議嘗試與服務端進行握手連接,如果失敗則降低加密協議等級再次嘗試。
此方案存在以下問題:
1.加密協議嘗試過程的消耗過多,影響用戶體驗。
在客戶端按支持的加密協議優先級逐一試驗的方式下,由于客戶端業務種類非常多,不同業務種類所支持的加密協議均不太一樣——比如交易業務只支持了部分高安全等級的加密協議——此時用別的加密協議建連必然失敗,需要嘗試多次才能正確建立連接,增加了建聯時間,以及造成大量流量消耗,影響用戶體驗。
在上述現有技術下,還存在大量無意義嘗試造成的開銷。如果某業務還未支持加密傳輸,或者某一加密協議已經下線,客戶端依然要先經過幾次失敗嘗試后才能用到正確的傳輸協議;而在這種現有技術下,無法避免這些無意義的開銷。
如果經過一次成功的建連握手后把業務服務端對應的加密協議緩存,雖然可以減緩上述問題,但業務服務端的量太多,域名達到萬以上級別,緩存數量龐大,客戶端需要存儲大量數據;并且,緩存失效后依舊需要失敗嘗試。因此,這種解決方案效果并不理想。
2.業務服務端缺少控制能力。
在上述現有技術下,通過客戶端的不斷嘗試獲得正確的加密協議,使加密協議的控制實際上在客戶端,業務服務端缺少控制能力。這樣,就無法實現只有通過業務端控制才能實現的灰度、批量發布等動態控制效果,進而無法實現無縫平穩升級,以及同一個業務在不同app上采用不同的加密協議等加密協議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現有的客戶端加密傳輸的方法存在影響用戶體驗、業務服務端缺少控制能力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加密傳輸數據的方法,以解決現有客戶端加密傳輸的方法存在影響用戶體驗、業務服務端缺少控制能力的問題。
所述加密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
發送協議協商請求給加密協議探測服務端;
接收所述加密協議探測服務端返回的業務服務端支持的加密協議列表;
根據接收到的所述加密協議列表,以預定的規則選擇加密協議與所述業務服務端進行加密握手建聯;
基于所述加密握手建聯,與所述業務服務端進行數據交互。
可選的,所述發送協議協商請求,具體為:
發送含有客戶端信息以及所使用的業務信息的協議協商請求。
可選的,所述客戶端信息,包括:
客戶端版本、客戶端類型、以及當前版本客戶端所支持的加密協議列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未經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0862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登錄驗證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能力開放平臺的能力引入方法、系統及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