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回收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103560.5 | 申請日: | 2016-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4794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9 |
| 發明(設計)人: | 趙永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C7/00 | 分類號: | C07C7/00;C07C11/16;C01B17/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亞軍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回收 丁烯 二氧化硫 丁二烯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回收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及方法,屬于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回收領域。該裝置包括順次連通的減壓閃蒸釜、噴射泵、冷凝器、第一回收罐、循環泵,其中,減壓閃蒸釜通過管線與環丁烯砜反應器的出口連通,該管線上設置有第一壓力控制閥。循環泵的出口通過管線同時與噴射泵進液口及環丁烯砜反應器的進口連通。第二回收罐,通過管線與減壓閃蒸釜的出液口連通。壓力控制系統,可調整輸入噴射泵內液相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混合物的流量,以調整噴射泵抽吸的氣相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混合物的流量,進而調整減壓閃蒸釜內腔的壓力在預設范圍內。該裝置可自動化實現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連續及完全回收,避免了環境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回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回收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環丁烯砜,又稱丁二烯砜,3-二氧化噻吩烯,化學分子式為C4H6O2S,可通過二氧化硫和丁二烯在阻聚劑(對苯二酚)的作用下合成。但合成環丁烯砜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二氧化硫和丁二烯不能完全轉變成環丁烯砜,故合成環丁烯砜后的廢氣中或者液相環丁烯砜中含有二氧化硫和丁二烯。但二氧化硫和丁二烯均為有害氣體,如果直接將合成環丁烯砜后的廢氣或者從液相環丁烯砜中分離的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而且浪費用于合成環丁烯砜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因此有必要對合成環丁烯砜后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進行回收處理,以提高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利用率,減少排放。故提供一種能夠回收環丁烯砜中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及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能夠回收環丁烯砜中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并且可將回收后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重新用于合成環丁烯砜。該裝置包括通過管線順次連通的攪拌釜、阻聚劑罐、壓縮機、冷凝器、回收罐、保壓閥。具體回收方法為:首先在攪拌釜中充滿氮氣,啟動攪拌,控制壓力,并使產生的環丁烯砜、二氧化硫、丁二烯的混合物輸入攪拌釜中,由于壓差,二氧化硫、丁二烯、氮氣的混合氣體經管道進入阻聚劑罐與阻聚劑充分接觸,然后初步分離的混合氣體從阻聚劑罐輸出經壓縮機加壓并輸入冷凝器液化,最后輸入回收儲罐。此時,氮氣則夾帶部分二氧化硫及丁二烯氣體經保壓閥再次進入攪拌釜中對攪拌釜中的環丁烯砜溶液進行吹掃,重復上述步驟多次,最后氮氣、二氧化硫及丁二烯經堿液脫硫凈化后排入大氣。
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現有技術提供的回收利用環丁烯砜中的二氧化硫及丁二烯的效率低,二氧化硫及丁二烯最后還需經堿液處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能夠完全回收并利用環丁烯砜中的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及方法。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回收環丁烯砜中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冷凝器,以及通過管線與所述冷凝器出口相連通的第一回收罐,所述裝置還包括:減壓閃蒸釜,進口通過管線與環丁烯砜反應器的出口連通;第一壓力控制閥,設置在所述減壓閃蒸釜進口處的管線上;噴射泵,進氣口通過管線與所述減壓閃蒸釜的出氣口連通,氣液出口通過管線與所述冷凝器的進口連通;循環泵,進口通過管線與所述第一回收罐的出口連通,出口通過管線同時與所述噴射泵的進液口及所述環丁烯砜反應器的進口連通;第二回收罐,通過管線與所述減壓閃蒸釜的出液口連通;壓力控制系統,用于測量所述減壓閃蒸釜內腔的壓力,并根據所述壓力來調整由所述循環泵輸入所述噴射泵內液相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混合物的流量,進而帶動調整所述噴射泵抽吸由所述減壓閃蒸釜輸出的氣相二氧化硫和丁二烯的混合物的流量,進而調整所述減壓閃蒸釜內腔的壓力在預設范圍內。
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裝置還包括旋液分離器,所述旋液分離器設置在所述減壓閃蒸釜位于進口處的內腔中。
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旋液分離器下方的破沫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10356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