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090129.1 | 申請日: | 2016-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204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2-21 |
| 發明(設計)人: | 劉柯;宋金城;繆寅宵;朱浩;孫增玉;高越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B21/32 | 分類號: | G01B21/32;G01B7/16 |
| 代理公司: | 核工業專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呂巖甲 |
| 地址: | 100076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應變 產生 加載 裝置 | ||
1.一種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機(1)、絲杠(2)、下絲杠滑塊(3)、下傳力梁(4)、上絲杠滑塊(5)、導軌(6)、上傳力梁(7)、外側傳力桿(8)、內側傳力桿(9)、傳力杠桿(10)、簡支梁(11)、圓柱傳力軸(12);電機(1)與絲杠(2)連接,絲杠(2)與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連接,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之間連接有下傳力梁(4),上絲杠滑塊(5)上部連接有上傳力梁(7),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兩側均與導軌(6)連接,下傳力梁(4)的兩端與外側傳力桿(8)連接,上傳力梁(7)的兩端與內側傳力桿(9)連接,傳力杠桿(10)的兩端通過圓柱傳力軸(12)分別與外側傳力桿(8)和內側傳力桿(9)連接,簡支梁(11)與傳力杠桿(10)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絲杠(2)采用左旋和右旋組合式螺紋結構,通過改變電機(1)旋轉方向,使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沿不同方向加載,配合傳力杠桿(10)達到正負載荷的加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機(1)旋轉帶動絲杠(2)轉動,絲杠(2)轉動帶動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上下運動,下絲杠滑塊(3)和上絲杠滑塊(5)通過銷連接將力傳遞給水平布置的下傳力梁(4)和上傳力梁(7)并使下傳力梁(4)和上傳力梁(7)上下運動,下傳力梁(4)和上傳力梁(7)的上下運動通過銷連接傳遞給外側傳力桿(8)和內側傳力桿(9),外側傳力桿(8)和內側傳力桿(9)通過圓柱傳力軸(12)將力載荷施加給簡支梁(1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負應變產生過程:電機(1)正轉時,上絲杠滑塊(5)向下運動,帶動上傳力梁(7)及內側傳力桿(9)向下運動,通過圓柱傳力軸(12)向下壓簡支梁(11),使簡支梁(11)上表面產生壓縮應變;在控制系統內環實時監測電機(1)內部角度編碼器控制轉動角位置,外環實時監測控制上絲杠滑塊(5)運動位置,量化調節并控制加載量,實現變形量的調節控制;負應變釋放過程:下絲杠滑塊(3)向上運動,下傳力梁(4)及外側傳力桿(8)的力載荷得到釋放;正應變產生過程:電機(1)反轉,上傳力梁(7)及內側傳力桿(9)釋放力載荷,下傳力梁(4)及外側傳力桿(8)向下運動,通過傳力杠桿(10)后產生矢量方向向上的力,通過圓柱傳力軸(12)向上頂簡支梁(11),使簡支梁(11)上表面產生拉伸應變,在控制系統內環實時監測電機(1)內部角度編碼器控制轉動角位置,外環實時監測控制下絲杠滑塊(3)運動位置,量化調節并控制加載量,實現變形量的調節控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機(1)采用雙電機形式。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向應變場產生與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絲杠(2)采用雙絲杠形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未經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90129.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