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荷?網?源協調控制后的電網降損效果綜合量化評價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083880.9 | 申請日: | 2016-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801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31 |
| 發明(設計)人: | 王維洲;田浩;劉福潮;李亞龍;鄭晶晶;梁安琪;杜培東;曾文偉;張建華;郭鵬;韓永軍;蔡萬通;彭晶;朱丹丹;祿啟龍;許春蕾;張雨薇;王方雨;郭紅林;呂思琦;呂良;姚春曉;郭虎;王賢;張堯翔;李宛齊;劉文穎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華北電力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Q50/06 | 分類號: | G06Q5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49 | 代理人: | 姜萬林 |
| 地址: | 73000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協調 控制 電網 效果 綜合 量化 評價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網能效評價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荷-網-源協調控制后的電網降損效果綜合量化評價方法。
背景技術
甘肅河西電網在大規模風電并網發電的同時,電解鋁、碳化硅等高載能負荷也發展迅速。一方面考慮負荷側高載能企業負荷調節特性及分布規律,通過就地消納等方式可實現降損;另一方面再考慮電網側大量無功補償設備的調節能力,并配合電源側調節,從而實現荷-網、荷-源、網-源之間的兩兩互動協調控制,以及荷-網-源之間互動協調控制來降低全網網損。
對荷-網-源協調控制降損措施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時,采取的評價指標方法必須具備針對性、科學性、準確性,需充分體現荷-網-源協調控制措施降低網損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荷-網-源協調控制后的電網降損效果綜合量化評價方法,以實現科學、準確地評價荷-網-源協調控制降低網損的效果,為國內外建立同類型節能指標體系提供可借鑒的依據。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荷-網-源協調控制后的電網降損效果綜合量化評價方法,主要包括:
步驟1:根據電網實際需求與評價需要,選取適當的荷-網-源協調控制措施,記錄措施與實施時間;
步驟2:根據系統歷史數據與實測數值,得到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數值;
步驟3:根據指標體系中的指標體系數值,對系統降損效果作出評價,并給出相應的能效提升建議;
步驟4:根據評價結果與建議,得出荷-網-源協調控制后的降損效果綜合量化評價報告。
進一步地,步驟2中,所述指標體系包括電網側指標體系、電源側指標體系和高載能負荷側指標體系。
進一步地,所述電網側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據包括,電網綜合損耗、無功補償成本、電網負荷情況、電網三相不平衡程度、電網總諧波畸變情況數據、備用電源和經濟降損效益。
進一步地,所述電網綜合損耗包括,
降損量EΔ,統計期內降損量EΔ的大小,具有時間累積效應,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EΔ=EB-ER+EA(1)
其中EΔ為統計期降損量,EB為統計期網損校驗基準量,ER為統計期實施荷-網-源節能措施后的網損量,EA為調整量,單位統一化,均為MWh;
輸電線路損耗率A11,電網線路上所損失的電能占線路首端輸出電能的百分比稱為輸電線路損耗率,簡稱線損率,線損率的高低是電力規劃設計水平、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
設線路i的功率損耗為ΔPi,變電站線路出口潮流有功為Pi,則該條線路的線損率為:
電網綜合線損率A12,指標“電網綜合線損率”主要從功率線損整體情況角度分析電網線損水平,通過潮流計算電網的平均線損率,主要考慮線路和變壓器的功率損耗,下面針對電網綜合線損率的計算進行具體說明,設電網中主干線條數為n,輸電線路損耗率為A11,則有:
進一步地,所述無功補償成本,具體為新增無功補償設備成本C(ΔQCi),其計算公式如下:
C(ΔQCi)=(α+γ)KCΔQCi(4)
式中:α、γ——分別為折舊維修率和投資回收率;KC——單位容量補償設備投資,單位:萬元/MVar;ΔQCi——新增補償設備容量,單位:MVar;C——新增無功補償設備成本,單位:萬元;
所述電網負荷情況包括,
電網峰谷差率A31,整個評估區域電網負荷的峰谷差與最高負荷的比率稱為電網峰谷差率,是調度電力系統的電力和進行電力系統規劃的重要依據,定義電網峰谷差率為:
其中,Pmax為電網日最大負荷,Pmin為電網日最小負荷;
負荷率A32,負荷率可以反映負荷均衡程度,負荷率越高,總體綜合損耗越低,定義負荷率A32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華北電力大學,未經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華北電力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8388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電數據管理系統及方法
- 下一篇:異常用電監測與定位系統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