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含氨廢水的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072004.6 | 申請日: | 2016-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11716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高會杰;陳明翔;孫丹鳳;郭志華;趙勝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34 | 分類號: | C02F3/3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水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氨廢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活性污泥作為載體,在MLSS為1000~2000mg/L條件下投加生長促進劑M,控制DO為2.0~4.0mg/L;待氨氮去除率達到50%~70%時投加脫氮微生物菌劑和生長促進劑N,降低DO至1.0~2.0mg/L;待氨氮去除率達80%以上時,降低DO至0.1~1.0mg/L;所述生長促進劑M包括海藻糖脂、槐糖脂和鼠李糖脂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生長促進劑N包括糖脂、糖醇和有機酸鹽。本發明通過向廢水處理系統中投加特定脫氮菌劑和不同生長促進劑,并結合溶解氧濃度的控制,不僅能實現同一反應器內氨氮、總氮的高效脫除,還能夠去除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質。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氨廢水的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氮素污染的加劇和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對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對外排廢水中氨氮污染物的限制更加嚴格。2002年國家新頒布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則提出了更高的氨氮排放標準(≤8mg/L,若回用≤5mg/L)。“十二五”規劃中將氨氮列為總量控制指標之一,同時部分行業和地方將陸續制定更嚴格的總氮控制標準。因此,解決氨氮污染問題已成為環保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
生物脫氮是解決氮素污染較為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不管是傳統的微生物附著型廢水處理構筑物還是新開發的高效生物膜處理系統,負責脫氮的微生物主要是自養硝化菌。自養細菌自身的增殖速度慢、在混合培養的活性污泥系統中無法與異養細菌競爭、難以獲得較高生物量、硝化效率低,導致自養微生物脫氮系統抗沖擊能力弱、硝化作用不完全、總氮去除率低。所以一些新型的、效果更好的脫氮微生物,如異養硝化細菌、好氧反硝化細菌、厭氧氨氧化細菌等相繼被發現。
異養硝化細菌生長速度快、細胞產率高、要求溶解氧濃度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與自養型硝化菌相比,雖然單位生物量的異養菌氧化銨鹽的速率比自養菌慢,但其總體的氧化銨鹽的速率并不比自養菌慢。有些異養微生物可在缺少有機碳源的條件下,進行氨的氧化獲得生長所需的能量,也可以在有機物存在的條件下進行氨氧化,不獲得能量,是一種次代謝過程,氨的氧化不受有機物的限制。因此異養硝化細菌作為一種新型的脫氮微生物倍受關注。國內外研究者在異養硝化微生物篩選、功能代謝途徑、酶和基因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目前仍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真正將異養硝化菌應用于實際工程中處理廢水的實例并不多見。
CN200910021020.7公開了一種降氨氮和亞硝酸氮的水質改良微生態制劑的制備方法,該菌劑中涉及一株節桿菌CGMCC No.1282,但該發明的微生態制劑屬于水產養殖技術及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領域。CN201210130644.3公開了一種耐鹽微生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該微生物菌劑含有科氏葡萄球菌FSDN-C、節桿菌FDN-1、水氏黃桿菌FDN-2、脫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桿菌SDN-3。CN201210130645.8公開了一種廢水處理微生物菌劑及其制備方法,該微生物菌劑含有沼澤考克氏菌FSDN-A、節桿菌FDN-1、水氏黃桿菌FDN-2、脫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桿菌SDN-3。但是,以上發明所涉及的微生物菌劑主要適用于處理含低COD且可生化性較好的廢水,未見其在處理含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含氨廢水時的效果。CN201410731313.4公開了一種含氨廢水的生物處理方法,主要根據所投加微生物菌劑的脫氮特性,結合溶解氧濃度的控制,不僅實現同一反應器內氨氮、總氮的高效脫除,還能夠高效去除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質,該方法菌劑使用量相對較高。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含氨廢水的處理方法。本發明通過向廢水處理系統中投加特定脫氮菌劑和不同生長促進劑,并結合溶解氧濃度的控制,不僅能實現同一反應器內氨氮、總氮的高效脫除,還能夠去除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7200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人工濕地的城市河道黑臭治理方法
- 下一篇:組合式污水處理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