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1042456.X | 申請日: | 2016-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5882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07 |
| 發明(設計)人: | 楊吉新;黎建華;杜蕊蕊;程旭東;李綿宏;陳一赫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D21/00 | 分類號: | E01D21/00;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鐘鋒 |
| 地址: | 43007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張拉 張拉箱梁 預應力鋼束 預應力筋 曲線梁橋 大跨徑 梁體 箱梁 橫梁橫向 平衡對稱 應力變化 邊腹板 橫向鋼 鋼束 撓度 裂縫 施工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方法,以箱梁梁軸線為中心作平衡對稱張拉;其箱梁一側預應力鋼束張拉順序為:先張拉箱梁的橫梁橫向鋼束,然后交叉張拉箱梁中、邊腹板預應力鋼束,再交叉張拉箱梁底、頂板中外側預應力鋼束,最后張拉箱梁頂板橫向鋼束。采用此方法進行預應力筋張拉,梁體撓度及應力變化較為平穩,張拉過程梁體不會產生裂縫,提高了施工質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施工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方法。
背景技術
曲線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能夠很好地適應高等級公路、城市立體交叉工程復雜的線形需要,同時又保證了曲線結構線條平順、流暢、明快的美觀要求,經濟指標高,已成為現代交通工程中的重要橋型。隨著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迅速發展,其應用日益增多,跨度也越來越大。
大跨徑曲線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具有受力性能復雜,設計和施工難度較大等特點。尤其是曲線梁橋上部結構采用曲線變截面預應力砼斜腹板連續箱梁結構,預應力筋布置根據橋梁受力形式呈波浪布置,施工過程中的定位也較復雜。施工中預應力施工工藝的復雜性極易導致在預應力張拉過程中出現不良工程問題,如梁體內外側扭矩差過大形成箱梁傾覆,應力分布不均勻造成混凝土開裂等,因此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一定要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目前缺乏針對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次序進行優化的相關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方法,采用此方法進行預應力筋張拉,梁體撓度及應力變化較為平穩,張拉過程梁體不會產生裂縫,提高了施工質量。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方法,以箱梁梁軸線為中心作平衡對稱張拉;其箱梁一側預應力鋼束張拉順序為:先張拉箱梁的橫梁橫向鋼束,然后交叉張拉箱梁中、邊腹板預應力鋼束,再交叉張拉箱梁底、頂板中外側預應力鋼束,最后張拉箱梁頂板橫向鋼束。
交叉張拉箱梁中、邊腹板預應力鋼束的步驟為:先對中腹板二分之一的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張拉時從下往上對鋼束間隔張拉;然后對邊腹板二分之一的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同樣為間隔張拉;再對中腹板剩余二分之一的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張拉時從下往上對鋼束間隔張拉;最后張拉邊腹板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張拉時從下往上對鋼束間隔張拉。
交叉張拉箱梁底、頂板中外側預應力鋼束的步驟為:先對底板內側及外側二分之一預應力筋進行張拉;然后對頂板內、外側二分之一預應力筋進行張拉;再對底板中部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最后對頂板中部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上述張拉均為間隔張拉;完成上述步驟后,再重復同樣步驟對底板、頂板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即:先對底板內側及外側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筋進行張拉;然后對頂板內、外側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筋進行張拉;再對底板中部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最后對頂板中部剩余二分之一預應力鋼束進行張拉;上述張拉也均為間隔張拉。)。
本發明結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擬曲線梁橋預應力鋼束張拉次序,并根據其對曲線梁橋結構受力影響,確定了預應力筋張拉次序。張拉作業以控制張拉力為主,同時用張拉伸長值作為校核依據,實測伸長值與理論計算伸長值的偏差應在-6%至+6%范圍之內,超出時應立即停止張拉,查明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之后再繼續作業。
本發明中,在混凝土澆筑前,以及大跨徑曲線梁橋預應力筋張拉前,在箱梁主梁跨中、支座等重點部位設置應力應變監測斷面,預埋JMZX—215高精度鋼弦應變計,用JMZX-3003應變測試儀進行測試,監控預應力張拉時梁體受力情況。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腹板鋼束中間與兩側交叉張拉,頂、底板鋼束上下交叉張拉能有效降低曲線梁橋各橋墩內外側豎向支反力差,減小橋梁的豎向扭矩,能防止發生現有線梁橋中常見的側翻、傾覆等不良工程事故;
本方法能使箱梁內部應力減小,張拉過程梁體應力變化更為平穩,能提高施工質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理工大學,未經武漢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4245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